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既要缝好手里每一针,也要听懂政策每一分,今天我们先来了解近期的国家大政方针……”16时,湖州益华制衣有限公司的缝纫车间里,广播声准时响起。车工张聂祥手上的活不停,在这熟悉的“织里之声”了解政策。正是在这聆听中,他受到劳模先进事迹的感召,向公司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织里之声”广播员孙涛正在广播。浙江工人日报记者寿慧桢 摄 在“中国童装之都”织里镇的1.4万家童装企业里,有9676家企业在车间安装了广播喇叭,每天下午4点到5点,广播为7万余名职工带去“好声音”。 “依托这一广播网络,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将思政教育融入职工日常的新路径。”织里镇总工会专职副主席许建玲说,针对童装产业重复性手工操作多、工作节奏单调,职工有上班听音频的习惯。2019年,园区进行智能化改造时,有七成企业在车间安装了广播。 吴兴区总工会与“织里之声”合作,在节目开播后的前十分钟专门设为“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板块。职工群众在岗位上就能收听时事解读、政策宣讲、党史故事和先进事迹,实现了思想教育“从耳边到心间”的渗透。 在此基础上,“织里之声”还在每年“红五月”期间集中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并专门开设“吴兴匠心”栏目,通过定期邀请劳模工匠走进广播间,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不平凡的奋斗历程,用真实感人的故事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从‘零’开始,用一年时间练就了每分钟能打25个‘断线接头’,还能独自管理8台织布机的硬本领……”广播里,全国劳动模范、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织造分厂织布车间班组长王笔仙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湖州男生女生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职工王平。在王笔仙故事的激励下,王平将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投入到技术攻关中,获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攻克多个生产难题,因此晋升为公司实验室负责人。 在为职工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织里之声”同样注重服务实用性,以此增强职工的黏性。每天十分钟的“红色广播”结束后,节目会及时转向职工关心的实用资讯:补贴政策解读、医保参保办理、健康咨询线上答疑……这些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广播吸引听众的重要法宝。“听到广播里介绍电动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我立马去换购新车,原价3500元的车只花了2700元,实实在在省了800元!”浙江东尼服饰有限公司检验工任平说。 “这座‘空中连心桥’,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响更广更远。”许建玲表示,“织里之声”后续还将邀请更多童装行业的优秀职工和企业家走进广播台,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增强播放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团结引导广大职工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金钧胤 寿慧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