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月底的上海市第四中学集美礼堂内,经久不息的掌声宣告着一场劳动教育的革新启幕。“传模范匠心·育劳动新人”徐汇区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暨2025年秋季学期劳动教育课程发布仪式隆重举行,正式拉开了徐汇区劳动教育新学期的帷幕。本次活动核心亮点——25门由劳模工匠亲自备课讲授的创新课程正式亮相,其中5门深度嵌入学校教学安排的校本系列课程,以其“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成果展示”的完整闭环设计,成为全市首创、引领示范的劳动教育新范式,标志着徐汇区在深化“五育并举”、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为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树立了标杆。 本次发布的25门课程,凝聚了来自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医学健康、食品工艺等多领域顶尖劳模工匠的智慧与经验。其革命性突破在于开创性地打造了5门纳入学校正式教学安排的校本系列课程。这一创新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讲座式劳动教育的局限,构建起“理论学习奠基础、沉浸实践强技能、成果展示促内化”的完整教学链条。 课程内容兼具时代前沿与现实关怀:从探索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奥秘的科技前沿课,到传授生活场景收纳技巧的应用技能课,再到融合传统工艺与生态保护理念的文化传承课。每一门课程均以“劳模匠心引领”为核心,通过真实案例分析、项目式任务驱动和高强度动手实操,为学生提供深度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这不仅有效传授了专业知识与实用技能,更在实践锤炼中深化对劳动价值与工匠精神内涵的领悟,解决了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与学科教学脱节、实践环节薄弱、精神引领不足的痛点。 活动现场,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代表庄严接过崭新的“劳动教育导师”聘书,进一步壮大了徐汇区专业劳动教育导师团队伍。这支由顶尖技能大师和行业模范组成的强大师资力量,是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坚实保障。作为校本课程的示范校,上海市第四中学的近200名师生率先领略了劳模课堂的魅力。 全国劳模、上海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洪刚老师,以船舶制造中“每一根钢管的重量”为生动切入点,用数十年的行业奋斗故事,将“精益求精、责任如山”的工匠精神具象化地传递给学生。而人工智能专家吴文巍老师,则聚焦科技如何赋能社会,通过解读其团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西藏供水难题的真实案例,点燃了学生对科技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忱。课堂上,学子们踊跃提问,从“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到“人工智能对未来劳动形态的变革”,思想火花激烈碰撞。七年级学生郑子理课后感慨:“洪刚老师让我们明白任何微小环节都关乎全局成败;吴老师则展示了科技如何解决民生痛点。这堂课让我真正理解了‘三个精神’的厚重。”勒昕玥同学则激动地表示:“仿佛置身造船现场和边远地区,劳模们用智慧和双手攻坚克难的画面激励着我未来也要用双手为祖国贡献力量!” 徐汇区此次基于劳模工匠“活教材”打造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深度校本化的系列课程模式,因其理念的前瞻性、设计的系统性、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初步成效的显著性,已引领全市劳动教育领域的探索实践。上海市第四中学校长史晓燕表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劳模工匠则是其中鲜活有力的“领路人”。25门特色劳动教育课程既凝聚劳模智慧,也契合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需求。未来,市四中学将积极与区总工会、区教育局联动,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与校本教学融合,让劳动教育常态化、特色化,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该区总工会负责人表示,区总工会与教育局将进一步深化协作,依托已建立的“匠心模范寻访”实践基地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库。其核心目标是将在市四中学验证成功的校本化课程模式,连同整套运行机制、师资培养方案及评估标准,系统化地向全区所有中小学校进行全覆盖推广与深度辐射。通过建立校际联盟、共享优质师资、标准化课程包输出等方式,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有效落地这一创新模式,让全区青少年普遍受益于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在系统化的技能学习与精神熏陶中,成长为新时代“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优秀建设者。徐汇区正以实际行动,为劳动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徐汇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