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刚放亮,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外卖骑手老王骑上电瓶车,汇入清晨的车流。风里来雨里去,他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节奏。
但是今年,老王心里多了份踏实——跑累了,随时就能走进“虔新驿站”接杯热水、给手机充电;中午通过“雩新惠”平台,还能就近吃到实惠的“骑手套餐”。这样的变化,源于于都县对新就业群体从“痛点”到“暖点”的系统性关怀。
暖心巢:让奔波的人有个“路上之家”
过去,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常常面临“三难”:停车难、歇脚难、吃饭难。一辆电瓶车、一部手机,就是他们的全部生产工具,但充电不便、无处停靠、吃饭凑合,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
于都县从细节入手,系统推进“友好场景”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打造友好停车点51处、充电桩88个,在商圈、社区周边科学施划临时车位,让配送“最后一百米”更加从容。
更让人暖心的是,24座“虔新驿站”散布在城区各处。驿站里不仅配备微波炉、充电插座、医药箱、桌椅等设施,还提供免费Wi-Fi和热水。外卖员刘大哥说:“现在有了驿站,就像在城里有了个家。”
吃饭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本地生活平台“雩新惠”联合多家“暖新商户”推出专属优惠,骑手可提前下单、错峰取餐,享受到十元以内的暖心套餐。一家米粉店主说:“他们为我们送餐,我们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连心网:社区携手志愿者,服务送到身边
担心孩子放假无人照料、小区门禁耽误配送时效、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近日,在于都县委社会工作部组织的新就业群体交流会上,相关新就业群体代表畅所欲言。
如何把这些诉求稳稳接住?于都县积极作为,25个城市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纷纷开办“微光课堂”公益托管班,招募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兴趣活动和安全看护。目前已累计服务100多个新就业家庭,让孩子们有了好去处,家长也能安心跑单。
该县各社区还积极推动“友好小区”建设,通过登记备案简化进门流程,提升配送效率。快递员小李说:“以前进出小区要反复登记,现在识别身份后直接放行,省时又省心。”此外,该县凝聚人社、工会、法院、司法等多方力量,做好新就业群体权益服务保障工作,邀请律师、专职人民调解员协同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志愿服务也织起一张全城互助网。爱心车队在夏季设立“清凉补给站”,6个爱心冰柜免费发放冷饮;155家“暖新商户”提供饮水、歇脚、充电等便利,并给予餐饮、理发等专项折扣;该县总工会联合行业协会发放“互助保”和意外保险,为风雨中的劳动者撑起“保护伞”。
同心圆:从“被服务者”到“治理合伙人”
城市的温暖,正在激发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他们不再只是城市的“过客”,而逐渐成为共建共治的“主角”。
目前,于都县已有500多名快递外卖小哥自愿担任“移动探头”“红色哨兵”,在工作途中主动发现并上报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安全隐患等问题,累计参与协查超3000人次,推动近300处问题整改。
今年中高考期间,网约车和货运司机组成“爱心送考车队”,义务接送考生;在文明创建、大型活动保障等场合,也总能看到他们穿着志愿马甲忙碌的身影。基于一线的实践经验,他们陆续提出70多条关于交通优化、便民服务的“金点子”,其中12条涉及环卫工安全、非机动车道优化的建议已被采纳并落地实施。
从“被服务”到“服务人”,从“跑单者”到“建言人”,新就业群体正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于都的城市肌理。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正悄然书写着城市与劳动者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