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微光潋滟
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
茫茫沧海之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你我虽相隔天涯,此刻却能共赏这同一轮清辉。
彼时诗人遭奸相李林甫排挤,被迫远离朝堂,独自客居异乡。他抬眼望去,只见明月仿佛从浩渺无垠的沧海中孕育而出,在海天相接处缓缓升腾——海天一色间,月亮初升的模样格外真切具象,壮阔得令人心折。
望着这般景象,诗人忽然念及远在天涯的亲友,随即生出一份豁达:他愿邀天下所有望月之人,一同共享此刻的月色。无论相隔多远,在凝视这轮明月的瞬间,我们便成了心意相通的共同体。而这份对亲友的牵挂与思念,本就是跨越距离的、人类共通的真挚情感。
02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宋·晏殊《中秋月》
月宫中的嫦娥,此刻想必也在暗自遗憾吧?陪伴她的,终究只有清冷寂寥的月宫,和那棵孤孤单单的桂树。中秋团圆之夜,诗人抬眼仰望天上明月,思绪却飘向了月中仙府——他忍不住想象,嫦娥虽居仙境,却因无人相伴而心生怅惘。彼时诗人正逢再次被贬,客居他乡,远离亲友。他将自己的心境悄悄投射到嫦娥身上:就像嫦娥困于月宫、无人陪伴,独自漂泊的他,此刻也满是孤寂与惆怅,这份情绪,在团圆夜的映衬下更显浓烈。
03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若天上没有修月的仙人打理,月中的桂树枝怕早已长得撑破月亮,让它向西倾倒了。中秋时节,诗人登楼望月,被那轮满月的壮丽景色深深震撼——放眼望去,天地间满是皎洁银光,耀眼得令人心颤。彼时他虽仕途坎坷,前路难料,可这份境遇又算得了什么?它丝毫挡不住诗人的目光:在这轮圆满的明月面前,他心中满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更忍不住思索宇宙运行的奇妙规律。
04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晚唐·齐己《中秋月》
可怜那夜半时分的美丽月影,竟正照着权贵近臣宴后喝残的酒杯。这般澄澈美好的月色,本应被人珍视赏玩,却偏偏落在了那群奢靡之徒的残席之上,与满桌狼藉相映。
彼时诗人虽正研习禅宗佛学,心境本应趋向平和,却仍忍不住发出“明月照五侯残杯”的慨叹——这声看似戏谑的感叹背后,藏着的是他对当朝权贵耽于享乐、世道纷乱的深切鄙视与尖锐嘲讽。
05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孟浩然《秋夜月下有怀》
秋夜的天空格外澄澈,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清辉洒落在草叶的露珠上。那露珠本就晶莹剔透,经月光映照,倒像是连月亮都被这露水浸润得愈发温润了。
孟浩然虽身处繁荣的开元盛世,却一生未曾入仕,常年在各地漫游。当他独自客居异乡时,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便会格外浓烈。这清寂又带着几分微寒的秋夜里,他驻足凝望眼前的月色与露珠,看似只是在描摹秋夜景致,实则早已将自己漂泊的孤寂心境,悄悄融入了这片空明微凉的月色之中。
06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今晚的月亮多可爱啊,却幽幽地向西移动,究竟要去往何方?此时的诗人虽已被朝廷罢官,却获得了不少赏赐,正于中秋夜设宴邀友,满座热闹喧嚣。可就在这欢腾之际,他偏偏对着月亮发起了追问——莫非是见此良辰,忽然念及相聚本就短暂,世事向来变幻无常的人生常态呢?谁能想到,这般细腻敏感的心思,竟来自一位威风凛凛、能够上马杀敌的将士?正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铁血之外,藏着这般柔肠与深情。
07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净下来,何况是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此时的诗人经历了改革失败,被贬谪到朗州,看到清秋时节的大圆月,内心是闲适平静的,那月宫仙府也是他安放心灵的桃花源,帮助他暂时脱离政治失意的苦闷。
08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宋·戴复古《中秋李漕冰壶燕集·把酒冰壶接胜游》
故人的心意,恰似中秋夜的明月,澄澈皎洁,竟愿为我这疏狂之人,照亮鬓边的白发。中秋佳节,诗人幸得好友李潮相邀,与众人欢聚一堂。为感念这份情谊,他挥笔作此诗,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感激。
他将李潮的心意比作中秋明月,纯粹无瑕;又借这轮圆月暗喻二人的友谊,洁净通透,珍贵难寻。那源自友谊的光亮,不仅温暖了相聚的时刻,更照亮了诗人谦卑的内心。愿天下这般真诚的友情,都能如常青之树,历经岁月而不散,岁岁常存,绵延万年。
09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青女与嫦娥两位仙子,本就生来耐得清寒。在这月光如霜的秋夜里,她们静静伫立,似在暗自比试着谁的身姿更娇美、容颜更动人。
深秋月夜,诗人登楼远眺天边明月,不由得生出这般遐想:那独居清冷月宫的仙子,即便身处孤寂之中,仍在月下霜间展露风姿、比美争妍。想来此刻诗人的心中,也藏着几分同这秋夜般的孤寂,但这份落寞并未冲淡他的心境——他依旧能从月中仙子的美好里,寻得对世间佳景的憧憬与向往。
10 中秋竟夕佳月色,万里光芒霜雪白。——宋·葛绍体《中秋后二夜对月》
中秋过后的两个夜晚,依旧能尽情赏玩这月色美景。月光铺展万里,洒下璀璨光芒,洁白得如同霜雪覆世。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千年前的诗人竟也怀着同样的想法。当多数人在中秋夜借月抒发怀人愁绪时,这位诗人却似跳出俗常,另辟蹊径写下赏月新篇——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与热忱赞美,格外动人。
11 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宋·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中秋之夜,我独自饮酒直至天明。推窗望去,室外已被一片灰白的晨雾轻轻笼罩;室内的熏香早已燃尽,香炉里却仍有几缕余烟袅袅不散。凭窗而立,目光落在案头小瓶中——那几枝桂花疏疏落落,更添了几分清寂。
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时节,如今国势飘摇,我又早已无家可归。孤身一人,偏又遇上这秋风带雨的天气,满心悲戚怎能按捺?即便借酒消愁到凌晨,又能如何?人生本就虚幻无常,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又如此不堪,这份愁绪,终究是挥之不去。
12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清·慧霖《闰中秋玩月》
禅修的清寂与客居的愁绪在心头交织,月光如馈赠般再次洒满楼宇。闰八月中秋本是百年难遇的景致,千年前的诗人恰逢此景,本该静赏月色,可客愁萦怀的他,面对这再临的满室清光,非但无喜,反倒徒增了几分孤寂与怅然。
13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世人皆举头凝望。这份中秋的情思,究竟落在了谁家?这是诗人王建寄给好友杜郎中的感怀。此时他正身处中秋宴饮之间,耳畔是欢声笑语,杯中是醇厚佳酿。望着满座欢腾与天边明月,他忽然生出一问:这秋夜的愁绪,此刻正萦绕在谁的心头?
是他自己吗?表面上与众人同饮同乐,似乎应该无忧无虑,可事实果真如此?或许,这缕秋思从不在热闹的宴会上,而是藏在每一个离乡人的心底,隐在每一个游子的梦里——无论身处何种喧嚣,那份对远方的牵挂,始终如影随形。
14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唐·曹松《中秋对月》
明月银辉遍洒天涯海角,从未将光亮私照过一家半舍。彼时的曹松,正身处晚唐动荡之世,既屡试不第、仕途困顿,又长期漂泊南海、身不由己。恰逢中秋团圆之时,他望着这普照大地的明月,心中百感交集:既触景生情,想起自身颠沛的境遇;更忧心忡忡,念及动荡时局下百姓所受的不公。这轮无私的明月,也让他愈发渴盼“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理想——那正是乱世中百姓最深切的向往。
15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金·元好问《倪庄中秋》
山中的月亮夜夜都会升起,可诗人到了黎明,也未曾好好看它一眼。中秋的月色本是一年中最美的,他却因自身境遇惨淡,全然没了赏月的心境。
那时恰逢社会动荡、战乱频发,诗人连自身安危都难以保全,又哪里有余情去欣赏月色?在他眼中,这中秋圆月和寻常夜晚的月亮没什么两样,甚至因周遭的苦难与内心的愁苦,反倒更添了几分清冷与惨淡,半点没有团圆的暖意。
1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千古名句背后,是苏轼被贬密州、与弟弟苏辙相隔千里的境遇。中秋月圆之夜,他并未沉溺于对亲人的牵挂,而是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所有人的美好祈愿——只盼人人平安长寿,即便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一轮明月。
这份跨越千年的祝愿,至今仍触动人心。成年后,我们与家人相聚的时光愈发难得,团圆也成了愈发珍贵的期待。正因如此,更应懂得珍惜每一次与家人相伴的时刻,让这份温暖的期许,落在实实在在的陪伴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