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草地兔 于 2025-10-6 14:40 编辑
八百余年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的马远提起画笔,在纸上留下了一轮彪炳至今的月亮。
在他的作品中,天上总高挂着金黄的圆月,而当我们的目光随月华而下,经过松枝与竹叶的疏影到达人间,便会看到那个在中秋佳节举杯望月的自己。 嫦娥起舞,桂子月中落,从古至今,人们将圆月当作想象力的终极之地,一轮夜空白璧承载着高洁与纯粹的愿景。而与圆月相呼应的君子之风,则如一册纪实文学,记载着亘古以来的风雅与坚持。 人们将圆月与君子相比,既因二者都风雅无边又持恒守约,也因人们相信,那些美好赤诚的品性,终会将人类引领向团圆美好的未来。 1.月中折桂,月下饮歌 古代风雅之人常在牌匾题“虫二”二字,取“风月无边”之意。
这揭示着文人与秋月的不解之缘。月亮皎洁明澈,上连霄汉,下照人间,在佳节相祝的酒杯中映照团圆——这便是古人风雅审美的境界。
于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在花间独酌一杯酒,邀天上明月一聚。满心寂寞如粘在襟袖的浮灰,在对月起舞中被逐一挥去,而孤高的志向与干云豪气,则顺着那口好酒流入胸怀。
于是乐天知命的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想起千里外的弟弟子由,便被如水的月华湿润了眼角,在为天下忡忡的人生苦旅中,举杯许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普世之愿。
我们无法得知当年的苏轼喝的到底是什么酒,但在他生活的北宋,质量上佳的美酒确实在中秋不可或缺。《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午时至未时),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宣传用的旗帜)”,不到下午三点便家家都售罄,中秋酒的畅销可见一斑。
为了提高美酒的质量,宋朝法令规定,唯有经过官方认可、拥有一定技术与资质的酒店或地方优质酿造场地,方能合法酿酒,且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配方与工序酿造,所成之酒称之为“法酒”或“官法酒”。
法酒常见于宴会场合。苏轼自己便曾在与友人宴饮时,将“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引为人生乐事。另一次,有人提着法酒找苏轼一聚,苏轼兴致大发,将宴会开在了湖上游舫,并写下“喜逢门外白衣人(注:用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欲脍湖中赤玉鳞”之句。
而产自如今贵州地区的“风曲法酒”,因其品质卓绝而得“法酒”之名。醇厚回甘的味觉优势令其风靡于中秋等佳节的雅聚宴会,见证着古君子们的博雅胸襟。
就这样,中秋之月与古君子通过美酒连接,完成了一场从自然时序到君子品位的审美守望。
2.阴晴圆缺,应时而行正如月轮圆缺有序,君子的行止亦与天地时序暗合。
孔子以“不时,不食”为君子饮食的礼仪,而汉代《礼记·月令》载,中秋所在的仲秋之月,人君出行要“乘戎路(白色车),驾白骆(白色黑鬃马),载白旆(旗),衣白衣,服(戴)白玉”,以麦为主食,使用的器物要深而有棱角,可谓将时序的讲究细化到了衣食住行。
在这些行为准则的背后,是古人“顺天时”的思想传承。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他认为自然万物并行不悖,皆因顺天时而行,君子若能以“天时”为律,便可顺利达成目标。
这一观念并非迷信,而是确有科学依据。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便发现了那高挂夜空的月亮,阴晴圆缺自有规律,于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月亮历”,以月亮朔望来指导农业耕作。
而在唐代之后,则以结合日月、五星运行复杂计算而成的《大衍历》等“日月合历”为主流,并逐渐演化成了如今的“农历”。即使历经数千年发展,月亮朔望始终是农业活动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参考,重视月圆时节,“每逢中秋便相聚团圆”的概念也由此而来。
另一指导农时的古代智慧结晶,则是以太阳运行为根据,于汉代确立并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在赤水河习酒酒谷,活动与生产安排往往与节气相合。每年春分,习酒“春分论坛”在此举行,广邀各地酒业精英、文化学者、行业专家、经销商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步入又一个丰年。
当端午临近,赤水河谷气温升高,微生物繁衍活动加快,冬小麦成熟,正是一年制曲的好时节;而当重阳来临,“红缨子”糯高粱满山红透,赤水河却褪去泥沙的赤色,如月光般澄澈,水质正适合“发粮”。这一延续了六百余年的“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酿酒古法,成就了习酒酒谷惊艳岁月的酱香天骄。
这是当代匠人对时序的尊重,也是古君子“律天时,法自然”的当代承继。当中秋圆月落入一杯习酒,醇美酱香之中,也带了三分时光的厚味。
3.君子之品,如月之恒孔子弟子子贡曾将君子的德行与日月作比,当君子有过时,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而当君子弥补更改,重获道德的完满,则如明月重圆,“人皆仰之”。
时间的洪流不断摧毁和重建,然而月亮却永远如初,在一次次黑夜中升起,以月华流照万里山河。历代君子的人生路虽然漫漫有坎坷,但他们从未放弃,以蹒跚的步履追逐心中那轮升起的圆月。
1044年,范仲淹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他一生践行的箴言。为了引起朝廷对旱灾的重视,范仲淹曾特意将饥民食用的乌昧草带入宫廷展示,一时间震动朝野。而在庆历年间,他又以《答手诏条陈十事》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帷幕,为“三冗”问题日渐严峻的北宋朝廷劈斩出了一线天光。
而这种心怀万民的热忱并未随着庆历新政的结束而熄灭,在被排挤出京后,范仲淹又历任四州知州,他建书院,赈灾民,受惠百姓不计其数。直到他病逝前的一年多,他还在出资修建慈善机构,接济范氏贫苦子弟。
这场为天下人而忧的善行长跑贯穿了范仲淹的一生,为他赢得了“文正公”之名。但名利于他如浮云,真正的圆满,在于他最终守住了心中的明月,也为千家万户守住了那个把酒欢宴的中秋。
而在范仲淹离开后近八十年,倾圮的白鹿洞遗址响起了朱熹的跫音。白鹿洞书院本为唐代李渤所建,但历经战乱,早已成为一片瓦砾。在呈报朝廷后,朱熹着手修复白鹿洞书院,并成为了书院重启后的第一任洞主,广邀四方学者前来讲学。
然而意外的风雨终究来临,庆元二年,权臣韩侂胄为打击异己施行“庆元党禁”,不断罗织罪名抓捕儒生,更将朱熹打成“罪首”予以免官。本就疾病缠身的朱熹遭逢大难,足疾、眼疾加重,自觉时日无多。在生命的最后四年里,他用一只仅有微弱视力的右眼,完成了皇皇巨著《四书章句集注》,甚至在离开人世前三天,还在修改《大学》的注释。
以毕生之力,圆初始之心,君子如月般恒久不变的执着与追寻,在如今依旧不断上演。贵州山中不缺山泉,但习酒却坚持取用江河之水酿造,以保水质卓越;选取当地优质糯高粱,以超过90%的支链淀粉含量,在九次蒸煮中成就时代酱香。
而在习酒集团2025年秋收论坛,一部解码酿造微生物的《鰼部酒谷酿造微生物图鉴》横空出世,意味着曾经神秘难解的微观世界,正随着习酒人持之以恒的研究突破,一步步展露隐藏的真相。
明月不仅照亮习酒的酱香故事,更照亮了习酒数十年如一日的公益长路。自2006年起的19年间,“习酒·我的大学”公益项目累计出资1.59亿余元,帮助2.6万余名优秀学子完成了大学梦;而到2025年,习酒“保护赤水河·习酒在行动”植树活动也持续进行了11年,以如圆月般持之以恒的初心,共守山河之绿,同敬万家灯火。
唐朝齐浣有诗云,“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当古今君子于中秋夜对月举杯,从杯中看到的不是天上月,而是那个历经朔望依旧前行不止,用赤诚照耀漫漫长夜的自己。
中秋夜,喝习酒。在玉轮光转、酱香氤氲中,不妨将心托与杯中月,允自己一个圆满。
文 | 范若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