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捧书香)
刘 扬《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7日 第 06 版)
《我与地坛》在当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重读时已在大学校园。史铁生评价地坛:“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学校原是京西北的一处古迹,读书时这首先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 在迷茫的时刻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喜欢文字的人,很难不被史铁生那种微距镜头般的观察俘获。在他笔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些宁静的细节,只能得自长久的观察,才会宁静得出神,安静得入定。 这时候,我明白该去地坛看看了,看看地坛究竟有什么魅力。 那是一个金色的秋日,银杏叶婆娑而下,穿过两道棂星门,双重垣和高高低低的台阶簇出一块方坛,四外是静穆的仪柏。绕着坛场周围的空地走一走,很难不去揣想,当作者摇着轮椅经过这里时,正对生命怀有怎样的看法。《我与地坛》闻名后,成群的人曾涌向这里,试图寻找书中的痕迹。 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地坛是一本打开的书。那对走起路来身影相随的夫妻,是要出门散步了;美丽的小姑娘捡拾的栾树花,该是散落在斋宫西边;眼前吹着萨克斯的男人,让人想到书中那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当然,谁也不会忘记,一位母亲常常在这些路上,寻找她的儿子。 坐在这里,人会慢慢静下来,然后明白,为何一定是地坛。面对400多年间历经沧桑的一方土地,个体的幸与不幸,都似细小的褶皱,被拉开铺平,得以检视。“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在这里,史铁生照见了生命绵绵不绝的动力。 在地坛,我们可以放下这本书,也顺便放下心绪,重新去看去听,暖阳把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步道上有年轻人在热情奔跑,一队大叔阿姨在亭子里随手风琴翩然起舞,不知疲倦的萨克斯飘出欢快的《赛马》,小孩子们在方坛台阶爬上跑下。随着钟表指针摆动归于真切的,是简单的生活。古树和古建筑拢出的一片天空明净如玉,收起书,可以回去了。 从昆明湖汇出的一汪水,汩汩流遍古都全身,每一处建筑都有血脉联系。来过地坛后,我们会理解,每一个能让你重新爱上生活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地坛,而不管发生过什么,明天都是崭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