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学思践悟】 作者:孙晓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图书和文化馆馆长)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耕读传家”是万千中国人的朴素信仰,对读书的认同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对于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极为重要。 一 领导干部重视读书学习,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是党性修养的体现。对领导干部来说,读书与否,绝非个人小事,而是关涉党风政风社风的大事。这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读书是一面镜子,反映党风政风。风,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感受到,党风政风亦如此。党风政风是领导干部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对群众来说,身边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言谈举止,都是他们观察党风政风的窗口。爱读书的领导干部多了,自然会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感知和判断。 读书是一个阶梯,提升能力水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领导干部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抓紧加油充电,不主动学习适应,自以为是,盲目自大,就干不好工作,有时还会铸成不可挽回的错误。”新形势下要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 读书是一座灯塔,引领民风社风。互联网的便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信息传输方式和人们阅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浅阅读”逐渐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多读书,身体力行“深思考”,不仅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能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文明素养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二 爱读书,还要注重方法,在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升本领素养。 从“没时间”到“挤时间”。毛泽东同志曾号召领导干部要养成看书的习惯,让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为了读书,毛泽东同志“见缝插针”利用饭前饭后、乘车乘机途中、会议间隙、接见外宾的空档等一切时间。哪怕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期间,他也抓紧一切可以读书的机会,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就是在马背上读完的,他还风趣地说自己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领导干部要善于“挤时间”学习。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领导干部只要有“挤”的自觉,读书的效果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从“兴之所至”到“志之所向”。人们常说“兴趣使然”,有兴趣,人们做事会更有动力。但志趣往往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而且必须落到稳扎稳打的行动上。具体到读书的志趣,首先要有个读书计划,一时兴起的阅读是不够的。有了读书计划,读书活动本身就有了目标和方向,也更容易坚持下来。在《习仲勋文选》中,习仲勋同志回忆,1947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与他谈话时,勉励他要认真学习理论:“你一年读这么薄薄一本,两年不就两本了嘛!三年不就三本了嘛!这样,十几年就可以读十几本,不就可以逐步精通马列主义了吗?!”这种读书方法发人深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得多了,就一定有所成。 从“随便翻翻”到“钻之弥深”。读书所得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见”,即获得数据、信息和知识;另外一个层次是“识”,即获得智慧,形成思想。不同领导干部面对同样的情况,作出的判断和决策可能完全不同,最终分出水平高下的是“识”。“随便翻翻”“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方式,可以获得数据、信息和知识,但是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还远远不够。要想由“见”到“识”,需要“钻之弥深”,“钻”到书本里去,去体察和感受书中文字传递的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对读书得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处理后得到的认识再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应用,和实践相贯通,如此反复,才能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粗浅的认识变得深刻。 从“胸中无数”到“心中有底”。工作千难万难,“心中有底”就不难。这个“底”,包含多重意蕴:一是底色,牢记自己职责是为人民服务,目标是为民谋利;二是底数,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分管领域的工作情况都了然于胸;三是底气,把握工作特点和规律,工作起来有的放矢、得心应手;四是底线,常警醒、存戒惧,方向不偏、行为不乱。但从“胸中无数”到“心中有底”并不容易,需要带着头脑中的困惑,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读书,将读书学习作为锤炼党性、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过程。只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切记而体察,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科学思维能力和务实工作作风,最终将读书学习所得转化为提升自我、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的实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