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钰 眼下,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褪去了盛夏的浓绿,染上了成熟的金黄。在满族屯满族乡的千亩草场上,6台打草机轰鸣着来回穿梭,草屑随秋风扬起又落下,转眼就化作一个个紧实的草捆…… “往年这时候,我正围着110头牛、300多只羊转,雇人喂料、防疫,一天到晚脚不沾地。”满族屯满族乡特门嘎查牧民王海强踩着草甸走过来,靴底还沾着新鲜的草叶。他指着身后的草场说:“今年轻松了,把草打成捆卖掉,纯收入比养殖多15万元,还不用操心。” 王海强的转变始于去年。彼时,他经营着3200亩草场和800亩耕地。“看着热闹,其实全是辛苦钱。”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年雇人养殖的费用就得8万多元,加上草料消耗,一年忙到头纯收入也就30万元。更让他揪心的是,过度养殖还会影响草场质量,“草长的不如羊吃的快,草场都有点‘瘦’了。”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咱们这儿的草品质好,周边搞养殖的牧民都需要优质牧草,这不就是现成的生意?”2024年年底,他果断卖掉了所有牛羊,决定专心“种好草、卖好草”。 8月末,草原迎来最佳打草期。王海强请来的6台打草机同时开工,切割、搂草、打捆一气呵成。“这3200亩草场能出1200多捆草,每捆500到550斤重,算下来能赚45万块。”王海强掏出手机,展示着私信记录,“没花一分钱推广,周边牧民刷到视频就来订了,现在草捆全订出去了,就等陆续交货。种好草也能富了咱口袋。” 没有了养殖的琐事缠身,王海强有了更多时间打理草场。“以前顾不上,现在专门研究怎么让草长得更好。”他说,减少了牲畜啃食,草场生态明显改善,“明年草的产量肯定还能涨,收入只会更高。” 在百公里外的科右前旗桃合木苏木乌申一合嘎查,牧民宝音更早嗅到了草捆市场的商机,已经在卖草致富的路上走了3年。他把900多亩草场打理得井井有条,草捆整齐地堆放在草场边,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 “2021年之前,我养了200多只羊,按草畜平衡要求,这已经是极限了。”宝音蹲下身,捡起一根牧草在手心揉捻,“但养羊太熬人,冬天得备草料,春天要防病害,一年除去人工和成本,也就赚八九万元。” 偶然间,宝音听说可以用草来换钱。“保护好草场才是长久之计,与其勉强养殖,不如发挥优质牧草的优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2021年停了养殖,专心打草卖草。 第一年,900多亩草场产出420多捆草,一出手就赚了11万元。“比养羊多赚好几万,还轻松。”尝到甜头的宝音信心更足了,精心优化草场的管理,去年草捆收益16万元左右,比养殖时多收入5万到6万元。 “现在周边牧民都知道我家草好,每年不用吆喝就有人来订。”宝音笑着说。 “这种模式既保护了草原生态,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科右前旗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工作站站长梁留喜说,随着草畜平衡政策的推进和牧民观念的转变,卖草正成为当地部分牧民的新选择。 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