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从“休假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可能出现暂时的适应障碍,容易出现疲惫、乏力、焦虑等情况,如何摆脱“节后综合征”,听听专家怎么说。
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孙茳兰说,要科学调节“上班生物钟”,假期熬夜、睡懒觉易让生物钟“跑偏”,可以尝试每天比前一天早睡15至30分钟;晨起拉开窗帘,晒太阳5分钟,阳光是校准生物钟的“天然信号”,能减少褪黑素分泌,帮助大脑快速清醒。
其次,要多给身体补充能量。假期大鱼大肉易使肠胃“运转不畅”,可提前为肠胃“减负”,减少摄入重油重糖的食物和零食,适当多吃西蓝花、苹果等新鲜蔬果,搭配鸡蛋、豆腐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其中的B族维生素有助于大脑“抗疲劳”。同时,每天喝1500至2000毫升温水,午后不摄入含咖啡因饮品,避免影响睡眠。
此外,每天可以进行20至30分钟的“微运动”,如快步走、瑜伽等。“哪怕在家踮踮脚尖都能促进‘快乐激素’内啡肽分泌,‘赶走’坏情绪。”孙茳兰说,还可以在睡前5至10分钟,闭上双眼,缓缓吸气并数4下,屏住呼吸数2下,再慢慢呼气数6下。这种延长呼气的呼吸方式,对轻度睡前焦虑、交感神经略活跃的人群,有助于短期辅助降低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帮助交感神经趋于平静,从而缓解轻微焦虑,为入睡创造放松条件。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旅行归来初期,应注意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时应密切关注,根据病情及时就医,就诊时,带好口罩,告知医生旅行史及接触史,以帮助医生诊断。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