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回复: 0

“煤矿大脑”的协同“密码” ——探访可可盖煤业公司智能综合管控平台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9月17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榆林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可盖煤业公司)调度应急指挥中心,智慧大屏幕上煤矿运行数据清晰可见,这是该公司精心打造的智能综合管控平台。综采工区智慧化维检工程师王一帆正在查看数据,确保运行正常。

在国家“双碳”目标与煤矿智能化政策推动下,可可盖煤业公司针对传统井下作业风险高、数据孤岛、协同低效等痛点问题,打造了智能综合管控平台。这一“最强大脑”的落地,将生产设备数据和办公数据融会贯通,构建出跨系统联动的“指挥中心”。

应势而动

传统煤矿中,综采、掘进、通风系统各自为战,数据不通、指挥滞后,安全排查依赖人工,效率与安全双双受限。随着国家八部委、陕西省先后出台煤矿智能化政策,为企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以前各系统是‘信息烟囱’,采煤机数据传不到调度中心,通风报警得派人下井核对,效率太低。”机电信息中心副经理李强介绍,“因此,公司明确必须搭建统一平台,串联起‘碎片化’数据,不然智能化就是空谈。”

据此,可可盖煤业公司启动“11145”智能化工程,规划“1+1+1+5+N”架构(工业互联网基础平台+大数据平台+综合自动化平台+5大协同中心+N个应用场景)。李强说:“目标就是让数据‘跑起来’、指挥‘快起来’,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问题。”

多维赋能

平台落地依托全链条布局,国家级智算中心提供CPU+GPU异构算力,5万兆环网搭建高速传输通道,5G+Wi-Fi6+UWB基站保障井下毫秒级通信,通过“贴源层-标准层-主题层-应用层”四级治理,让数据从字面上的“死水”变成采掘工作中的“活水”。

“技术架构是骨架,我们‘啃’了不少硬骨头。”机电信息中心业务经理马杰介绍,“智算中心能支撑AI风险预测,5G基站端到端时延≤10毫秒,确保设备数据‘零卡顿’传输至地面;四级治理解决了‘数据打架’问题,现在标准统一,决策才有依据。”

“以前维检得下井盯参数,一次要用两三个小时,还很难查出隐患。”王一帆说,现在在地面就能查看11211工作面实时数据,设备异常会自动报警,还能联动视频远程判断故障,下井次数少了,效率反而提高了。

平台的五大协同中心更让“协同”落到实处。调度中心精准下达指令,生产中心用“SDC控制器”优化生产节奏,安全中心形成“预警-派单-整改”闭环机制。马杰说:“以前修改生产逻辑要找工程师改PLC程序,现在业务人员能自主编排,真正实现IT与OT融合。”

成效凸显

自2024年3月开工、12月试运行,2025年5月验收以来,平台成效显著:决策速度提升50%,顶板、瓦斯风险预测准确率达90%,重大预警提前率从35%升至90%,矿建至今零安全事故;故障排查时间缩短20%,设备寿命延长15%,每年节省电费600万元,减少生产损失2300万元。

“这些成效是打通‘数据堵点’所带来的。”李强说,“比如工期缩短、投资节约,靠的就是平台实时提醒进度、降低运维成本。”

“我们首创‘大模型+工业控制’双驱动架构,输出6项核心技术,获2024年陕西省数据要素x大赛一等奖,这套方案还能复制到非煤矿山、化工等行业。”马杰自豪地说。

如今,监控大屏前,全矿井生产动态一目了然。“未来,矿井还会深化AI应用,让平台自动预判故障、优化产能,实现‘少人则安、无人则安’。”李强的话,勾勒出可可盖煤业公司智能化转型的新起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