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回复: 3

2025年10月8日企业热点新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会咱们坐轨道车进关角隧道干活,大家一定要检查好工机具,别漏带了。”10月7日凌晨2时50分,平均海拔3600米的关角山下,青藏集团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察汗诺线路车间副主任高全育大声叮嘱道。当日,他们计划利用120分钟“天窗”时间,开展关角隧道无砟轨道线路精调作业。

作为青藏铁路的“咽喉”,关角隧道已投入运营10年,日均通行超30对客货列车。9月20日以来,德令哈工务段组织业务精兵,对隧道内的线路全面精调,将轨道几何尺寸进行调整优化,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大幅度提升旅客乘车舒适度。

03时10分,“天窗”命令正式下达,轨道车拉响汽笛径直驶向隧道深处。到达指定地点后,李元鹏立即打开手持信号灯进行安全防护,作业人员动作麻利地从轨道车上卸下工机料具,安静的隧道内开始响起嘈杂的声音。

“大家抓紧时间,干的时候认真点!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天窗结束咱们说不定还能看到月亮呢!”说话间,高全育将隧道内的照明设备打开,隧道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这里轨距偏差1.8毫米,需向左调整。”关角隧道工区班长谭小鹏手拿道尺蹲在轨枕旁,石笔在钢轨上标注着调整数据。

“00后”职工张旭立刻将扣件螺栓松动,同时更换对应规格的调整轨距块。随着电动扳手的转动,道尺上的数据逐渐降低,最终定格在0.1毫米以内。虽然每晚只能调整100米左右的距离,但这100米却让大家吃尽了“苦头”。

“检查每一处扣件,都要跪在轨枕旁,趴在地上仔细观察,干一晚上腰酸背痛的。”谭小鹏坦言。

尽管工作艰苦,但他的眼神中却闪烁着专注的光芒,一丝不苟地检查着。04时30分,精调作业进入收尾。

高全育带着队员用轨道检查仪逐段复核,班长谭小鹏则清点工具材料,确保没有物品遗落线路。

当最后一组数据核对无误,远处传来轨道车的鸣笛声,车轮驶过精调后的钢轨,平稳得没有一丝颠簸。

走出隧道时,圆圆的月亮高悬在天空。月光洒在作业人员沾满油污的工装上,也洒在笔直的钢轨上。这个没有月饼的中秋夜,这群“钢轨医生”用毫厘之间的坚守,为千万家庭的团圆路筑牢了安全屏障。(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韦鹏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国庆与中秋双节同至,高原油田上的抽油机孜孜不倦,油气顺着管道畅快奔涌。有一群平凡而坚韧的高原石油人,远离家人,坚守生产一线,在缺氧不缺精神的青海高原,书写着“能源报国”的动人篇章。

10月6日中秋佳节,千家万户享受团圆时光时,青海油田采油一厂跃进运维中心的刘祚桐依然穿行在油区,守护着每一口油水井的平稳运行。

作为片区油井的“管家”,节日期间,他如同往常一般忙碌着:仔细巡检井口、精准记录压力与产量数据、熟练操作输油泵……

“牵挂油井,希望每一口井都安全平稳生产;也牵挂家人,希望家里人都健康快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刘祚桐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坚守一线员工共同的心声。正是这份默默的担当,汇聚成节日里最可靠的保障力量。

假期虽至,叮当的检修声却不止。这是工业服务中心的李学宏师傅从事检维修工作的第30年。每逢节假日,检维修的工作格外繁忙又琐碎。

为了保障奋斗在生产一线上的同事们能够安全平稳地过完节日,李师傅不辞辛劳地解决着大大小小的问题。

管线爆了、脚踏阀漏了、水龙头堵了、门锁拧不动、打不开了……从管网到住房,凡是跟检维修有关的都是他的工作内容。

“只要能帮大家解决问题,让大家下班后住得舒心,我的工作就是值得的。”李师傅擦去额头的汗水笑着讲道。

在中秋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井下作业公司压裂大队的朱校玉正全副武装,坚守在压裂施工现场。他负责的高压区,是所有地面设备带压运行的“危险禁区”,也是他日夜守护的“责任田”。

作为管汇连接的关键执行者,朱校玉深知自己手中拧紧的不仅是螺栓,更是现场安全生产的生命线。在震耳欲聋的设备轰鸣声中,他沿着高压管线仔细巡查,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丝泄漏迹象或异常振动。

“每一道高压管汇的连接,都必须百分百精准;每一次高压区域的巡检,都不能有丝毫大意。”十月,高原戈壁的风凛冽刮着,朱校玉望向井场的眼神却依旧坚定。

“你们家的天然气没有泄漏,平时注意多检查,确保报警仪连锁装置正常工作。”高峰一边收起气体检测仪,一边对商户嘱咐道。随后,他匆匆赶往下一户进行巡检。

除了日常例行检测,这次燃气安全检测工作是工业服务中心统一组织,覆盖花土沟基地全部205户用气商铺。

高峰一户一户细心检测,从连锁保护装置到流量计,从管线连接处到排气扇……不放过任何一个的泄漏点。他说:“今年中秋虽然没能跟家人一起度过,但我们的坚守维护了城镇燃气的安全,这就够了。”

“每一处风险都必须受控,这是节日期间的安全底线。”采油三厂安全监督中心的张有琪仔细核对着检查清单,从井控设备管理到危化品环节巡查,从消防设施完整性到承包商作业全程监管,每一步都格外严谨。

这个假期,他负责的安全升级管控任务比往常更重,但他却未放过任何细节:“安全无假期,我们必须用万全的准备应对万一的风险。”

而这意味着他无法赶回千里之外的家乡与父母共度佳节。这位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汉子流露出深深的柔情:“爸妈,节日快乐!今年又不能陪你们了。别担心,我在这儿守护的是全厂的平安团圆。这轮明月,就是我们共同的团圆。”

高原油田的员工们在这个国庆假期错过了家宴的团圆,却从未错过对责任的坚守;他们或许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却始终靠近着国家的需要。他们以孤独为歌、以荒原为家,在离天最近的石油生产一线,铸就了最坚实的能源基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徐霁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在雪山映衬下的新疆高原,海拔4500米的中铁九局电务公司项目部施工现场,一场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工程质量保卫战正在上演。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物资运输困难,这些极端条件对施工质量管控提出了严峻挑战。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质量开放日”活动在雪山脚下的施工营地拉开帷幕。考虑到高原作业人员体力消耗大的特点,活动全程精简流程、聚焦重点。全体建设者在“严把高原工程质量,筑牢生命安全防线”的横幅上郑重签名承诺。

项目部紧扣高海拔施工特点,为一线建设者量身打造了“接地气、重实效”的专项活动。培训内容特别融入了高海拔施工质量标准和应急处置方案,让质量意识在高原上深深扎根。活动中总结的“高原质量管控诀”“关键工序复核制”等实践经验,将被转化为日常管理制度,推动质量意识成为高原建设者的行动自觉。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质量就是生命线。项目部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把活动中凝聚的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4500米海拔之上,全力打造经得起时间和自然考验的优质工程,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高原上的质量丰碑。(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王青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清晨,中条山北麓的薄雾尚未散尽,黄河流域涑水河下游伍姓湖保护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现场已响起机械轰鸣。建设者放弃国庆休假,在这片承载着“一泓清水入黄河”期许的湿地旁,用坚守书写着生态守护的答卷。

“这是黄河一级支流涑水河的‘最后一道水质关卡’,早一天完工,清水就早一天奔向母亲河”项目部负责人黄谦指着施工图纸介绍道。说话间,远处的绞吸船正在湖水中缓慢作业,黑色的淤泥顺着管道被输送至岸边的处理区,而经过多级沉淀、曝气增氧的河水重新流入湖区时,透明度已明显提升——这是水质持续改善的直观见证。

正午时分,濛濛细雨没有阻挡住工人们的脚步。在湿地植被种植区,几名工人正在给护岸植物施肥养护。“这些绿植能吸附杂质,等明年就会长成净化水质的‘绿色屏障’”。一名工人自言自语道。

暮色四合,工地的照明灯次第亮起,如同点缀在湿地旁的星辰。远处慢慢升起的月亮已接近满圆,似乎在提示已经是团圆的节日了,技术员小田拿出手机,拍下了现场的夜景发给家人,屏幕里女儿的笑脸与眼前的灯光在他眼中交织闪烁。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河湖垃圾清理1.6万余方,建成生态沟渠5.6公里,生态护岸15公里,异位处置工程1500吨/天;清淤脱水工程35万余方。“等项目完工,伍姓湖将全面恢复和提升自净能力,对持续巩固和拓展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黄谦望着远处中条山的轮廓,语气坚定地说。

当城市夜空升起璀璨烟花,伍姓湖工地上的灯光依旧明亮。这些坚守的身影或许没有假期的休闲惬意,但他们心中都藏着一个共同的期盼——待工程落成时,看芦花吹雪、水鸟云集,看一泓清水带着湿地的温润,奔涌着投入母亲河的怀抱。这,便是建设者们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崔艳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