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创 清风拂鸣 鸣明德
·什么有的会议时,常陷入没人愿意说话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有的会议气氛活跃,大家能够很快找到解决方案?
·为什么有的会议的参会者,情绪容易激动?
·为什么有的会议气氛融洽,参会者能心平气和地探讨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都和会议主持人有关。会议主持人拥特别的地位,在会议室内“一言九鼎”,能有效组织所有参会者解决眼前的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或达成共识。在会议中,会议主持人像设计师、掌舵人的混合体,可以说,会议主持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讨论的走向,是会议进程顺利的大功臣。
这就对会议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需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工具,并在合适的情境下使用。以下罗列出九个常用的主持方法:
方法一:引导法——让参会者把意见说出来
维持良好的会议气氛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人喜欢对他人的话语评头论足,往有些人只讲了一半,就因被打断而讲不下去了,导致发言者对会议的参与度越来越低。此时,会议主持人要主动介入,让发言者讲出自己的意见。
当每个人都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且被记录下来后,会议室中的气氛将会变得更加放松。
方法二:假设法——打开思路
考虑到某些现实情况,参会者难免在某些问题上缩手缩脚,讨论时无法完全放开。这时,会议主持人就要拿出大胆假设的工具,协助参会者打开思路。
当我们把顾虑和隐藏的想法,摊在桌面上的时候,情况似乎一下子就明朗化了,这样更容易做出抉择。
方法三:开放法——以问句形式,表述同样的问题
当会议主持人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某个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一两个简单的答案。但当会议主持人以问句形式,表达的时候,参会者会提出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
提问得到的回答,自然相对简单,属于导向有限的解决方案。如果需要打开思路,那么会议主持人,可以以“什么样”为开头进行提问。
方法四:套索法——逐渐收缩问题的范围
开放式的问题很好,但可能存在范围过大的问题,当过多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出现的时候,就有必要,使用收缩问题范围的工具。具体而言,就是抓住其中某几个关键词,把它提取出来进行询问。
对关键词进一步澄清,就是在对问题的范围,进一步收缩,使问题越来越清晰,这样,解决方案也随之浮现。
方法五:追问法——关注信息的充足度和信息的可靠性
专题讨论会的结果,和决策讨论会的结论,其质量高低都有赖于信息的充足度和信息的可靠性。会议主持人应该,时刻保持对会议信息的敏感度。任何问题都有信息不足的情况,会议主持人需要在会上,询问参会者是否已经掌握了充足的信息。如果信息的确不足,应中止会议,并要求参会者搜集充足的信息,之后再开一次会。此外,会议主持人需要对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保持敏感,如果某参会者的信息是道听途说的,那么有必要请他核实。
方法六:抽离法——换个视角看问题
群体讨论有时候,会出现“始终在某一块泥泞地中挣扎”的情况,即对某个问题的一个细节反复纠缠。此时,会议主持人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让讨论各方,换个视角看问题。
这里有两种处理方式。当参会者抓住一个细节反复讨论时,会议主持人不妨问问参会者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有什么好办法,当参会者就某个抽象问题或某个概念,相持不下时,会议主持人可以说“你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将问题导向具体的场景,也许这样会更容易达成共识。
方法七:制止法——维持会议秩序
在一个正常会议的进程中,会议主持人可能会多次使用该方法,比如制止会议中的跑题现象和长篇大论现象,严控会议进度,以及制止人身攻击等。
方法八:求援法——咨询会议室外的专家
当导致讨论陷入僵局的原因,是参会者信息或经验不足的时候,也许采用求援法,即咨询会议室外的专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会议主持人可以当场拨打专家的电话,如果无法当场解决,也可以单独约专家,重新召开一次会议。
方法九:探索法——头脑风暴,探索新方案
之所以要一起开会,是因为“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在没有团体干扰的情况下,多人讨论问题,比一个人闭门造车要好得多。比如头脑风暴法,它可以让参会者挣脱眼前的桎梏,想出新的方案。
会议主持人也不必刻意地,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制止批评和不当争论,不断用开放式问题,启发新思路、探索新方案的方式,能得到和头脑风暴相似的结果。
思想上的“导航仪”,知识上的“加油站”,行动上的“指南针”“走在前”的使命感,“加油干”的责任感,“不停歇”的紧迫感。办公室金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