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忠县野鹤镇万忠路82号仁义餐馆内,78岁的张攀仁正将热气腾腾的扣碗端上桌。粉蒸肉的香气引得食客连连赞叹:“张三扣碗,几十年味道没变过!”
“冬天一天要吃5头猪,夏天两天吃一头猪。”野鹤,这个地处忠县与万州交界的偏远小镇,“张扣碗”因为味好、量足,毗邻的万州人经常慕名而来,还有北京、上海的食客吃后回头快递购买。
“伪劣食材不买、钱财货款不欠 、一饭之恩不拒。”46年,张攀仁这份“货真价实”的“三不承诺”,点亮了舌尖上的良心。
开店讲的就是货真价实
1955年,7岁的张攀仁便跟随开饭馆的爷爷学习制作传统扣碗。从1979年接过爷爷的餐厅,仁义食店46年屹立不倒,源于张攀仁实实在在的仁义之举:经营之仁,从不采购伪劣食材;待人之仁,早年员工工资水平超过当地干部,有的员工跟着他从20岁小伙干成了半百小老头;扶弱之仁,80岁以上老人、特困户、困境人群免单。
“小时候爷爷就告诉我,开店讲的就是货真价实。”张攀仁回忆说,曾经两三次,有人低价出售病死猪肉,被爷爷严厉拒绝。
爷爷言传身教,还手把手教他辨别死猪肉、母猪肉、种猪肉,再三叮嘱:“宁愿少赚,也不买伪劣食材!”
46年来,张攀仁作为张家第三代传承人,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对选料、加工制作、煎炸烹饪等过程进行全面创新,推出30余种不同口味的扣碗,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坚守货真价实的初心。同时把爷爷“不买伪劣食材”的家训刻入经营骨髓。
“这么多年,张大哥很照顾我生意,他是个有善心的人!” 野鹤镇楼子村村民周善富对记者说,从1998年以来,每逢赶集天,他都会到“张三仁义食店”售卖蔬菜、鸡蛋等农产品,张老板均以市场价1.5倍的价格购买。
据了解,张攀仁进货,每个鸡蛋一元五角钱,他主动给两元;180元的货款,他直接给200元。但在食客结账时,180元他就只收150元。据粗略统计,46年来,相比其他餐馆,他至少少收入50余万元。
对此,张攀仁有自己的思维逻辑:“我也是农村人,晓得农民种菜卖菜很辛苦,也挣不了几个钱,我给他们高价钱,他们也会拿好货给我,那我的顾客就能吃到优质的农产品,食品安全也有了保障。”
张攀仁坚守46年的商业模式赢得了周边群众和顾客们的认可。几十年来,张三仁义食店常常宾客盈门。
都是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
“张扣碗”的肉很有特色,“吃一块肉要分几口吃才能吃得完,但肥而不腻,口感很好。”几十年来,来来往往的食客对此津津乐道。
“张扣碗”一开就是46年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不仅在于扣碗味道的美味,更因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没有张老爹,我早饿死了。”现年52岁的胡太平告诉记者说,20岁那年,他被土墙砸中后,经常头痛、手痛、脚痛,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父母年迈,他又不能干体力活儿,只好靠捡垃圾为生。
2004年,胡太平因长期饥饿晕倒在张攀仁店门口。张攀仁当即承诺:“一日三餐免费,吃到你站起来为止!”就这样,每天早中晚,胡太平都到张攀仁的餐馆吃饭,烧白、粉蒸肉、炒菜、蒸蛋花等随便选。
这样的待遇,胡太平一享就是3年,他从面黄肌瘦的拾荒者,转变为废品收购小老板,主动请求不再免单吃饭。如今,胡太平在野鹤场上买了楼房,将父母也接到身边照顾。
20世纪90年代,野鹤镇五保户有50余人,和胡太平一样免费吃饭的群众还有很多:智障青年张元龙免费吃15年,直至去世;五保户沈佩发10年免单……面对有人说他傻,做慈善会亏本,张攀仁却对记者说:“都是乡里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我的生意也是靠大家支持才走到今天,人不能忘本。”
把餐馆当成自己的家
“钱包丢了后,当时已经没抱希望了,只是打电话去店里问问,结果张老板把1万多元一分不少地还给我了。”忠县教育系统一杨姓干部对6年前在张攀仁饭店掉钱包的事记忆犹新。“这种事在我店里是常事,一年下来要捡十几个钱包,手机就更多了,我们都一件不差地归还失主。”张攀仁说,开餐馆40多年,遗落在店里的现金、手机、皮包等,累计价值近100万元。
在张攀仁饭店工作10余年的服务员张明珍告诉记者,她的月薪是4000多元,比当地城里饭店的服务员工资高出不少。“我们还有带薪休假呢!”张明珍说,家中有个大事小情,有时甚至耽搁时间长达七八天,张攀仁都会准假。尽管要多花钱请临时工顶班,但他从不扣钱,工资一分不少照发。
厨师何东权来自万州,从20岁小伙干到年近五旬,20多年未离岗。“我们都把餐馆当成自己的家了。”他说。
“碗洗不干净,菜再好也恶心人。”张攀仁坦言,唯有让员工“把店当自家”,才能守住品质。要想扣碗味道好、品质好、顾客多,仅靠自己一个人办不到,还得靠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