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台老式电台响起“滴滴滴”的声音,将观众带回百年前战火烽烟中电波充当“千里眼”“顺风耳”的年代。刻画着从烽火传讯到卫星巡天的大门徐徐打开,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北京邮电大学校史馆,通过一场直播,带观众重温我国信息通信事业“半部电台”起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非凡征程。
站在我国近现代通信事业的起点,从1861年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海防股,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信文明的开端,到1928年周恩来在上海成立中央特科无线电通讯科,秘密组装收发报机,中国红色通信开始起步,我国通信事业在“实战”中生根发芽。长征时期,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前身)首任院长钟夫翔曾任中央军委二局电台队长,负责监听、破译敌军电文。毛泽东曾盛赞,长征有了二局,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邮电高等教育迫在眉睫。1955年,我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学院应运而生。建校时间紧迫,全校师生职工边建校、边教学,一座座教学建筑在师生的见证下逐渐落成,我国邮电高等教育与邮电事业的蓝图,也在先辈们的描绘下轮廓渐清。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邮首任无线电系主任叶培大先生多次为国家建言献策,牵头形成了若干重要资政报告,明确提出了政企分开、打破专营引入竞争、建立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股份制公司等建议,如今为人们所熟悉的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公司,就是在此后我国的通信管理体制改革中逐步建立的。1994年,《人民日报》发表报道《通向未来的路》,详细介绍了叶培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那时他畅想中的远程购物、远程会议等图景,在一代代邮电人的耕耘下,成为今天的人们的日常。
北邮人的刻苦钻研,改变着日常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等方方面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信息论研究的奠基人周炯槃于1958年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黑白电视系统,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填补了我国电视技术的空白;我国信息论研究的开拓者蔡长年,1962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信息论》著作,对中国信息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北邮师生承担了数据传输机的研制任务,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1986年,北邮教授陈俊亮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台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我国交换机市场的局面……不仅如此,北邮师生还研发出了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G-TDD试验网,率先建成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试验网等,为挺起中国信息通信事业脊梁作出重大贡献。
新时期,北邮建设全国首个智能交互设计专业、全国首批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率先启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学科建设紧扣国家需求与社会发展。
这里有不断被创造的历史,也有新生代的力量。在校史馆的一方展柜里,摆放着几枚磁石戒指,它们类似智能手环,可以记录佩戴者的运动、身体信息,是北邮学生的创新作品。一代代北邮学生从这里出发,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新时代的北邮人,正以勇毅笃行、奋发昂扬之姿,践行传邮万里、网信报国的时代使命,奋力书写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