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回复: 0

(反方)在规则与人文间找准平衡

发表于 昨天 22: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郑州企业职工刘宝昌因拿不出二甲医院病假条,感冒请假被拒;职工王强夜班着凉发烧,为开一张符合要求的假条,硬撑着在大医院耗了半天 —— 这样的新闻,戳中了不少职场人 “病假难请” 的痛点。班组长一句 “怕有人借病假看演唱会” 的解释,看似是为了管理效率,却暴露了部分企业病假制度 “一刀切” 的刻板问题:把 “正规医院证明” 当成唯一标尺,却忽略了员工真实的健康困境,更忘了管理的本质应是 “以人为本”,而非 “以规套人”。
事实上,职场中的健康难题,从来不止 “能开假条” 和 “装病偷懒” 两种。就像山西某化肥公司遇到的情况:一位职工患上抑郁症,工作时注意力涣散、情绪低落,早已无法胜任日常任务,可偏偏病情没达到 “精神疾病” 的重度标准,残联给不出残疾证明,医院诊断书也只能描述症状,不会直接写明 “无法正常工作”。若按僵硬的制度卡条件,这位职工要么只能硬撑着在岗位上内耗,要么因 “不符合规定” 失去保障;而公司选择 “临时照顾”,为她办理病退,这份变通,不仅解了职工的燃眉之急,更让 “企业关怀” 不再是口号,成了能暖到人心的实际行动。
有人或许会质疑:灵活变通会不会打破制度严肃性?会不会有人钻空子?其实,“灵活” 从来不是 “无规”,而是在规则框架内,为 “特殊情况” 留一道 “评估通道”。就像贵公司处理抑郁症职工的案例,想必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 —— 必然经过了与职工沟通病情、核实诊断结果、评估工作能力等环节,既确保了情况的真实性,也守住了制度的底线。反观刘宝昌、王强的遭遇,企业把 “二甲医院证明” 变成 “铁门槛”,本质是用简单的 “证明崇拜” 替代了对员工健康的实际判断:感冒发烧本是常见病,社区医院的诊断足以说明问题,却非要让员工折腾半天去大医院开证明,这样的 “严格”,不仅加重了员工负担,更会让员工对企业心生疏离,反而违背了管理的初衷。
职场中的健康需求,从来都是多样的。有的是突发急症需要紧急休息,有的是慢性病需长期调理,有的是心理疾病需特殊关照 —— 这些情况,很难用一套统一的 “证明标准” 来覆盖。如果企业只盯着 “纸面上的规矩”,忽视 “现实中的困境”,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变成 “冰冷的壁垒”。贵公司的实践恰恰证明:好的病假管理,应当是 “规则为基,人文为魂”。比如针对感冒、发烧等轻症,可认可社区医院或线上诊疗的证明;针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可建立 “健康评估小组”,结合诊断结果、工作表现等综合判断;针对特殊病情,可开通 “快速沟通通道”,避免员工在流程中反复奔波。
说到底,病假管理的核心,不是 “防员工”,而是 “帮员工”—— 帮员工在生病时能安心休养,帮企业在保障员工权益中凝聚人心。当刘宝昌们不用为一张感冒假条发愁,当抑郁症职工能得到 “特殊照顾”,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让员工感受到 “归属感”。毕竟,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效率很重要,但温度更珍贵。期待更多企业能从贵公司的案例中得到启发,在病假管理中多一些灵活变通,少一些刻板冷漠,让职场多一份健康关怀,多一份人文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