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回复: 0

红寺堡的“攒劲女子”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红寺堡的“攒劲女子”
本报记者《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3日 第 02 版)

  红寺堡在哪儿?
  宁夏吴忠,罗山脚下,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
  “攒劲”啥意思?
  西北方言,能干、敢拼、不服输、不信命。
  金秋时节,红寺堡的“攒劲女子”忙得热火朝天——
  葡萄丰收,酿酒师吴秀勇为“紫色梦想”废寝忘食;扶贫车间,徐海侠的枸杞正打包装箱,发往各地;黄花菜基地,李志巧领着姐妹们田间管理,备耕来年……
  她们,大多从曾“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其他地方搬迁而来。新时代,新家园,挥别的不只是贫困。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中国全体妇女的梦。”
  “新征程上,每一位妇女都是时代的书写人、追梦的奋斗者。”
  殷殷嘱托,引领鼓劲。
  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5年过渡期,今年是最后一年。走进红寺堡,听得她们说——
  “埋头苦干,把自己活成逗号;挺直腰杆,就是个叹号”
  在红寺堡,“攒劲女子”,最早是当地人对李耀梅的夸赞。
  老家同心县,干旱少雨收成薄,吃完饭碗底一层沙。
  “围着锅台转,围着孩子转,围着牛羊转”。被贫困扼住喉咙,“三转女人”成了当时西海固女性的别称。
  生态移民,脱贫攻坚,改变命运。谁知一次大病,一场车祸,李耀梅又背上了30万元债务。
  当地扶贫工作组和妇联及时援手。李耀梅贷款5万元,办起家庭作坊,用芨芨草扎扫帚,渐渐地有了名气,芨芨草成了“金秆秆”。
  2019年春,李耀梅还清欠款。村里人竖起大拇指,“这女子,攒劲得很!”
  “埋头苦干,把自己活成逗号;挺直腰杆,就是个叹号!”李耀梅说。
  “你叫啥?你没有自己的名字吗?”
  今年52岁的王琴,同样来自同心县。多年前签份文书,下意识写下丈夫的名字。一句无意的询问,令她彻夜难眠。
  荒滩起新村。2009年,生态移民迁到红寺堡。卖辣串、做加气员、工地搬砖……倔强的王琴,想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机遇到来时,王琴一把攥住,接手了红寺堡区的中通快递站。
  “一开始买不起货运车,只能跟别人拼车。货压了好几天发不出去,心里急得像火烧。”
  没货车,就蹬三轮。取货、分拣、送货、接客服电话……所有环节,她扛。
  “甜日子从苦日子来。你看现在,九米六、四米二的大货车,咱都有了!”
  12年过去,红寺堡干沙滩变金沙滩。王琴的快递站,已有员工20多名、乡村快递网点30多个,今年还买下一处新厂房做智能分拣车间。
  想要活出新样子的,还有马慧娟。从西海固的黑眼湾村搬迁而来,温饱不愁,新的烦恼又困住了她。
  “我不希望自己变成黄风中的一粒沙,风一吹就没了。”马慧娟说。一部旧手机成了“精神窗口”。农忙间隙,就趴在炕头用拇指敲字。
  移民故事,散文随笔、诗歌小说,13年间,300多万字。
  《溪风絮语》《出路》《飞起来的村庄》相继出版,马慧娟成了作家,还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
  “国家有大事,女性从不会缺席。我会把基层女性的心声,带到更大的舞台上去。”马慧娟说。
  新时代的热土,为每一个追梦人提供舞台。红寺堡区妇联主席王燕华感慨——
  “是黄河水,是党的好政策,让红寺堡女性真正站起来”
  “我叫徐海侠,大侠的侠。”
  “大侠”的左腿,25年前因病截肢。那年,她26岁。怀揣3000元,迁至红寺堡,跟着光盘自学美容美发,开起了当地第一家美发店。
  “不想拖累人,不拼咋有出路?”手艺精湛,生意越来越火。她接连创办11家企业,带动上百名残疾人和脱贫户就业。
  走进红寺堡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创业(电商)孵化园,打包、贴单、客服应答……不同岗位,各就各位。
  “万侠红”电商直播间里,吴小兰正推荐自家工厂生产的玫瑰酱。
  小兰腿脚不便,“是徐大姐让我相信,残疾人一样能把事情做成。”
  红寺堡区残联创新机制,“忘忧草”残疾人托养中心引入社会力量,委托徐海侠全面运营。日间照料、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160名重度残疾人,有了“第二个家”。
  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他人撑伞。“大侠”说,那把大伞,就是时代。
  清晨5点,红寺堡区太阳山银巧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志巧弯腰掐下朵黄花菜花苞,“今天能采上百斤!”
  2016年丈夫意外离世,李志巧下决心:“我得站起来,家里才有顶梁柱。”
  曾经的红寺堡太阳山镇,一片荒滩滩,风吹石头跑。扬黄工程来了!四级泵站,将黄河水一级一级注入荒原。
  有了水,看好黄花菜种植的李志巧就敢拼命。
  第一年花期,带着姐妹们凌晨3点下地,手指被花汁染得黢黑。
  有人累哭了,她鼓劲:“想想以前的旱日子,黄河水现今都到地头了,咱还有啥理由不争气?”
  合作社如今年产值400万元,400多户村民因此增收。太阳山镇,也被誉为“中国黄花菜明星产区”。
  “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总书记亲”。攒劲故事里,回荡时代旋律。
  “你看这黄花菜,就像咱红寺堡人,始终向阳,始终灿烂!”
  李志巧的黄花菜丰收时,王航弟的枸杞也挂了果。
  来自西吉县山沟沟,小学没毕业就外出打工。2000年前后,举家搬到红寺堡。
  发展特色产业,王航弟瞄上了枸杞。有心种上50亩,7万元成本,只凑到2万元。
  栽苗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王航弟蹲在地头掉眼泪。村委会主任提醒:“区农行有妇女创业贷款,政府贴息!”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红寺堡区农行,几天后,5万元到账了。
  2018年3月,王航弟注册家庭农场,后续又接连申请“雪中红”“王航弟”商标。农忙时要雇200多人,去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不是我们多能干,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红果满枝。一箱箱枸杞原浆销往各地,王航弟又开始新的谋划——
  “攒劲是个动词。活着就要向前跑,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成了!快看!”
  罗山脚下,风拂原野。寇启芳身后,一群滩羊格外惹眼。
  2003年,下岗后的寇启芳来到红寺堡。畜牧专业毕业生,一头扎进滩羊养殖。
  长得慢、产羔少,曾被誉为“宁夏三宝”的滩羊,正被乡亲们冷落。
  寇启芳想要闯新路。天南地北,请教专家。政府牵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搞起合作。
  10余年摸索,千百次试验。“雪花滩羊成了!”“一胎多羔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品系最全的滩羊育种体系,在塞上江南扎根。
  新时代让红寺堡的荒滩无中生有,充满创造和惊喜。
  秋意浓,罗山下的万亩葡萄园迎丰收。
  “当初不要说种,这里许多农民,都没吃过葡萄。”酿酒师吴秀勇穿梭田垄,这是她到红寺堡的第十个年头。
  地处酿酒黄金纬度带,红寺堡种葡萄得天独厚。扎根红寺堡,还有一层意思——
  “黄河水再甜也有限。采用滴灌形式,推广葡萄产业,可以有效节水。”
  从担任酒庄质检员,到做车间技术员,再到独立发酵葡萄酒,持续钻研。
  2025年6月,吴秀勇酿造的葡萄酒夺得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最高奖项。
  吴秀勇难以忘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
  和西海固移民不同,吴秀勇从银川“逆行”而来。
  “后悔过吗?”
  吴秀勇摇头。铁了心留下,看中的是生态。
  长期关注“攒劲女子”现象的红寺堡区柳泉乡人大主席姚一凡一语中的——
  “好生态,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人的成长”
  秋收时节,红寺堡弘德村刘克瑞家的木屋茶馆里,交流分享,清茶一杯。这样不定期的茶叙,成了红寺堡“攒劲女子”们不成文的惯例。
  “红寺堡的姐妹,各有各的坎坷,各有各的倔强。互相鼓劲,才是真攒劲。”
  把自己的光和热,化作照亮他人的灯。一路走来,红寺堡的女子,对“攒劲”有更深的认识。
  罗山脚下的酒庄中,吴秀勇成立“吴秀勇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行业培养出7名助理酿酒师、20多名技术骨干。
  自治区级非遗刺绣传承人赵秀兰,在红寺堡生活了20余年,“工坊+基地+农户”,培训贫困妇女8000余人次。
  青年作家胡静,募集5000册书,婚房改农家书屋,成了村里妇女的“精神加油站”。
  新消息还有不少——
  南源村党支部书记梁巧红,村民眼中的“毛丫头”成长为全村的“当家人”,村子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800元跃升到1.39万余元;
  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党总支副书记雷金霞,20年前建院的首批员工,见证年门诊量从2.4万人次到如今超25万人次;
  …………
  个人的“攒劲”是为了站稳脚跟,群体的“向前”才能百花满园。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红寺堡弘德村,勉励大家,“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今天的红寺堡,23.5万移民艰苦奋斗、安居乐业,城区人均公共绿地2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前的500元增加到15258元。
  今天的红寺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的居民中,女性占近九成。
  前不久,自治区组织巡回演讲,“攒劲女子”的故事在宁夏传播开来。
  (本报记者徐元锋、张文、焦思雨、唐露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