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说“闲”道“忙”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说“闲”道“忙”(金台随感)
马 达《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3日 第 20 版)

  一段时间以来,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闲”和“忙”的关系?越琢磨越觉得这里面学问很大。一定程度上讲,能否正确对待“闲”与“忙”,其实就是能否学会把握运用时间,这关乎着人生的厚度与宽度,不可不察。
  鲁迅先生曾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说明其著作等身靠的是忙碌和勤奋。大画家齐白石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不教一日闲过”,90多岁高龄仍坚持创作,留下《牡丹》等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在“两弹一星”、空气动力学和工程控制论等多个领域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当然也是源自远超常人的勤奋。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世间没有白受的罪,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否驾驭“闲”与“忙”,人生境界两重天。
  在如何对待“闲”和“忙”上,古代人也有一些经验颇值得我们思考。先说“闲”吧,古人是怎么对待“闲”呢?让人印象深的有王维退隐辋川,在竹林里煮茶听雨,在辋川别业里观朝槿落霞,把闲暇酿成了诗画。苏轼贬谪黄州,在田垄里种稻插秧,在赤壁矶头赏月泛舟,将逆境的闲变成了生命的突围。很显然,他们的闲不是空洞的消磨,而是心灵与天地对话的契机,是精神能量的储蓄。就像故乡的老农耕作间隙坐在田埂上抽烟,看似无所事事,实则在观察禾苗长势——那是与生活根系相连的停顿。
  古人忙起来又是什么样?李时珍踏遍千山尝百草,用27年光阴编撰《本草纲目》,每一笔都灌注了悬壶济世的赤诚;徐霞客踏破芒鞋丈量山河,30多年风雨兼程写下《徐霞客游记》,每一步都镌刻下探索未知的执着。他们的忙,不盲目、不浮躁,像极了工匠打磨玉器,每一次雕琢都向着完美更进一步。他们有明确的目标,知道为何而忙,因而忙得踏实而有分量。
  反观现实,有些人的闲,显得很无趣。有人通宵达旦打网游,在虚拟世界里杀怪升级,天亮时拖着疲惫的身躯面对现实的狼藉。有人沉迷赌博打牌,把闲暇付诸欲望的赌桌,赢时狂喜不止,输时颓废丧气,最终输掉生活的底气。也有人在闲暇中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和位置,沉浸在名缰利锁中左右徘徊,思想负担重,行为不够检点,有的甚至晚节不保,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些“忙”,也似乎值得商榷。有的中小学生家长一味鼓励孩子上各类校外班,把课本变成背诵的模板,却忘了知识本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忽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些职场人把精力耗费在无休止的形式主义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填不完的报表,写不完的报告。这种忙像没头的苍蝇,看似飞得急促,却始终在原地打转,最终只留下一身疲惫和满心虚无。
  忙与闲应该相辅相成。有滋味的闲,是忙的驿站,让人在停顿中沉淀思考,为前行积蓄力量;有价值的忙,是闲的依托,让人在行动中实现自我,为生命增添宽度与厚度。如同琴瑟互辅,有急有缓才能奏响和谐乐章。闲得雅致,忙得坚实,才是岁月的和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