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回复: 0

让欢笑与潮汐共鸣(纵横)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让欢笑与潮汐共鸣(纵横)
鞠 实《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3日 第 05 版)

  千百年来,渔民在退潮后的滩涂和礁石区采集鱼虾贝类,赶海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一些地方将赶海开发为旅游项目,“赶海+研学”“赶海+民宿”等融合业态兴起,赶海视频广泛传播,海鲜加工、餐饮、交通等产业链延伸……赶海拉动文旅经济,带来诸多正向效应。
  也要看到,一些游客使用高压水枪、钉耙等工具暴力赶海,破坏沙蟹、蛤蜊等底栖生物的栖息地;在礁石区敲打作业,直接损伤珊瑚、海藻床,削弱海岸线天然防护功能;游客遗留的塑料渔网、化学防晒剂,通过潮汐扩散,破坏水质,甚至引发海洋生物死亡。相关行为破坏生态,违背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要求。
  赶海游乱象频发,背后是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碰撞。对沿海地区而言,赶海游是农文旅融合的“低成本突破口”——仅靠自然资源,无需大规模投入,即可引客。但简单粗暴的赶海方式带来生态问题,降低游客体验,损害地域文旅形象,甚至让“靠海吃海”沦为竭泽而渔。
  破解之道,当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游客体验为抓手,构建保护—开发—共享的协同机制。例如,划定生态红线,对赶海区域进行分区: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人为活动,生态修复区限制工具类型与作业强度,休闲体验区“限量、限时、限具”,更好兼顾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又如,制定服务规范,要求旅行社配备生态导览员,推广可降解工具,禁用破坏性设备,更好实现“无痕赶海”。
  守护生态,必须发挥赶海参与者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垃圾换纪念品”等激励机制,引导游客主动参与海滩清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渔民纳入文旅产业链,培训渔民担任生态向导,开发“渔家乐”“海产加工体验”等衍生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赶海,是人与海洋的“对话”。当游客的欢声笑语与潮汐律动共鸣,渔民的生活改善与生态修复同步,这场“对话”才能不断延续。期待有关部门、企业、游客以敬畏之心守护海洋,以创新之智开发资源,以共享之念凝聚合力,推动赶海旅游健康发展。
  (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助推赶海旅游健康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