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记录40余种鸟类的声音
声纹识别,让更多人“听见”自然
本报记者 沈靖然《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3日 第 13 版)
白头鹎“啾啾”鸣叫,清脆明亮;白颊噪鹛叫声更为急促,“叽呀叽呀”;棕背伯劳“吱嘎吱嘎”几声,凑个热闹……清晨的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不同鸟类的叫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湿地奏鸣曲。 通过声纹识别技术,这些大自然里的声音也能被“听懂”,成为“声景中国”平台上可量化、可分析的动态数据,从物种记录到活动监测等一应俱全,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今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声景中国”科研项目,在全国多地布设国产声纹传感器,系统采集鸟鸣、虫鸣、蛙鸣等自然声音,构建开放共享的声景数据库。梁平双桂湖被选为点位之一,安装了3套声纹识别设备。自7月试运行以来,设备已记录白头鹎、白颊噪鹛、棕背伯劳等40余种鸟类的声音,累计记录声纹数据超过3000条。 “就像人类的指纹具有唯一性,鸟类的叫声同样存在独特的声纹。”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余先怀介绍,所谓声纹识别,就是通过声波的起伏、频率和节奏特征,判断是哪一种生物在发声。在嘈杂的自然声场中分离和识别这些细微的差异,关键是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声纹数据库。“只有数据库越丰富、样本越多、标注越精准,算法才能不断进步、学习比对,从而提高识别的准确率,让‘闻声识鸟’越来越靠谱。” 余先怀介绍,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收集音频样本,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从网上下载音频,快速扩充样本;另一种则需工作人员到林中录音。随着样本数量不断扩充,算法会反复“聆听”这些音频,提取声波的频率、节奏和起伏特征,并与已标注的声纹进行比对,不断调整识别模型的参数。通过这种不断训练和优化的过程,数据库日渐完善,算法的识别准确率也将稳步提升。目前,该系统可识别的国内物种声音超过1500种,国外鸟类超过400种,整体识别率高达85%。 相较于传统监测方式,声纹识别的优势在于全天候。科研人员过去依靠望远镜观察、凭经验辨认鸟鸣,难免受时间、天气和精力所限,而自动化的采集设备能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 “现在湿地的3套声纹识别设备,识别到鸟鸣就自动开始录制,收集到的音频先保存在存储卡中,再通过4G物联卡传输到北京,依托后台算法进行鸟鸣声的分离、筛选与分析。”余先怀介绍。 声纹识别监测鸟类的活动情况有什么意义?一方面,湿地鸟类是湿地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性物种,科研人员通过比对声纹变化,可分析鸟类的迁徙规律、栖息偏好和种群变化,辅助判断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未来“声景中国”平台将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依托声纹数据开发湿地“声景导览”、生态慢直播、观鸟打卡等文旅产品,让更多人“听见”自然,参与生态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