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滨,岳麓山下,湖南坚持把打造“三个高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作为重要任务和关键抓手。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担当作为,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谋划推进一批重要工程,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调研开路,把政策送到企业心坎上
大屏幕上,数字化产线系统实时展示每个工位的状态;嘀嘀声此起彼伏,焊接机器人灵活、准确地打下焊点……三一重卡,是三一集团旗下主营智能网联新能源卡车制造的事业部,一度面临“数据治理”的问题。
“以前,哪些物料缺件、哪些车型可以排产,要分别在不同系统中查询。数据流通不畅,给供需对接增添困难。”三一集团商用车智造公司党委书记黄铁说。
适逢湖南省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大规模普及应用,长沙经开区干部常态化走访企业时,了解到三一重卡的困难。他们带来《湖南省“智赋万企”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详细介绍企业可享受的数字化诊断、财政资金等方面支持政策,帮助联系对接相关专家。
一系列举措托底护航,三一重卡成功开发数字化产线系统,实现了产线实时监控、智慧能源管理等。今年以来,工厂产能提升30%。
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湖南干部紧盯科技前沿动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因企施策,在资金、路径、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增强企业向新发展的信心与动力。
“方圆5公里内,花一盏茶工夫,就能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集齐。”在株洲市,一名企业家自豪地说,“雄厚的产业集群、优良的产业生态,为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供了便利,这正是我们愿意安家落户的原因。”
协同,是湖南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因。湖南着力打造深度融合、高效链接的产业生态,变“单打独斗”为“集群作战”。
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干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10本招商任务清单,引导各地产业部门为“要发展什么、有什么、还缺什么”梳理出一本明白账,因地制宜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中,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重点项目,在长沙、衡阳等地落地。
实干破题,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
深蓝海面上,一台台白色超大型风电机组稳定运转。作为风力发电的“心脏”,发电机的可靠性与维修效率直接关系到风电项目的经济效益。
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守道带领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如今,搭载该技术的8—2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海洋环境大规模装机应用。
“多亏一批懂行、务实的‘科技红娘’,科研与应用之间的桥梁越走越通畅。”黄守道口中的“科技红娘”,是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的干部,他们积极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分析市场动态,梳理科研机构、企业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求、难点堵点,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目前,已推动29个创新成果在湖南落地转化,孵化10家科技企业。
在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数十万吨砷碱渣的安全处置,曾是一道生态难题。中南大学孙伟教授团队和湖南省矿产资源集团联合成立党员突击队,凝聚一批技术骨干攻坚破题。
“治理污染,不仅要解毒,更要点石成金。”这是团队定下的目标,但将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推向工业化,一度困难重重。“砷碱渣的成分极为复杂,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在于砷与碱的精准分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党员骨干带头,团队迎难而上。工厂建在山顶,晚上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调试关键阶段,大家几天几夜没有离开过车间。正是凭着这样的韧劲,国内外首条砷碱渣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生产线稳定运行。如今,青山白云、碧水蓝天的景象在锡矿山成为常态,锡矿山地区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此外,实验室还将砷碱渣变成半导体用的金属砷,为多家企业供料,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一条100G的专用链路,从长沙出发,一路向西直抵新疆。不久前,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技术团队通过这条“算力高速”,成功完成AI训练推理等关键测试。
近年来,湖南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AI视频生成、视频渲染、大模型训练……视频领域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应用如火如荼,也给园区的算力供给提出挑战。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算力的重要性持续提升。我们通过完善算力基础设施,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湖南省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与多部门联合,决定采取异地算力共享的办法,解决算力供给问题。
不过,长距离、海量的数据传输,又带来跨省网络延迟和抖动等一系列难题。视频文创产业园党工委与通信企业开展党建联建,促进技术、资源交流,又成立党员攻坚小组,到高校、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指导。最终,园区确定了兼顾成本与性能的专线网络方案。为提高算力资源使用效率,园区还支持技术团队,打造“多云融合调度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高效服务300余家企业,资源使用率超过85%。
敢闯敢试,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襟带长江,拥揽洞庭,湖南岳阳依水而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节点城市。
秋日的岳阳城陵矶港,长江中游的深水大港,起重机密布的码头,一派热火朝天。
看到货物从码头直运到相连的多式联运物流园,岳阳城陵矶口岸实业公司董事长彭四新想起两年前的一幕:因铁路与港口信息未有效联通,集装箱卡在转运节点无法发运,湖北一家化工企业的产品在此滞留50多个小时。他与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管委会和自贸创新部相关负责同志交流时反馈,“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被运输方式不畅这堵无形的墙堵塞,形成‘肠梗阻’。”
为此,自贸创新部的干部沿城陵矶港溯江走访武汉、重庆等地港口,摸清跨省运输堵点。在省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湘鄂赣三省交通、海关、港口负责人及企业代表齐聚,签署共建“中部双循环大通道”协议。
如今,这条“长江黄金水道+铁路干线”联运网已覆盖18省份,串联200多个铁路场站、19个沿江港口。
“堆场周转效率提高40%,运费节省近1/4。”彭四新算了笔账,联运模式推行以来,城陵矶港航线加密至每周80余班次,湘鄂渝水运和铁路运输占比提升12%。
对外开放,既要通江达海,也要跨越山海。
今年正值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湖南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平台优势,继续发挥好中非经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长沙雨花区高桥大市场,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格外醒目。如何在一个繁华热闹的内贸市场,深度挖掘外贸增量潜力,这是当地党员干部一直探索的课题。
“自贸试验区就是要先行先试、敢闯敢干。”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邓友表示。经过她和同事们的积极努力,大使会客厅、百国甄选馆等平台相继落地常设展馆。同时,展馆借助创业中非梦、鲁班工坊等多元项目,实现展会“短期活动”向“长期效应”转化。
在党员干部共同努力下,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雨花分展馆亮点纷呈,吸引参展商和采购商超1.7万人、观展人次首次突破7万。签约项目4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现场成交或意向成交额超3亿元。
实干为笔,担当为墨。三湘大地“三个高地”的蓝图正加速化为实景。面向未来,湖南广大党员干部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