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工人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4版)
本报讯(记者张嫱)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我国开放海域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一期首批正式并网发电……今年以来,青岛海洋产业的“答卷”令人瞩目。 成绩的背后,是青岛依托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不断向海洋要新质生产力的缩影。近年来,拥有882.92公里海岸线、约1.17万平方公里海域的青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加快向“新”而行,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从全球看、全国看,现代海洋城市的首要特点就是科技领先、产业发达。今年,青岛出台《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全面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确定31项工作任务,其中,科技和产业14项,接近一半,尤其是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明确了‘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体现了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思路。”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李飞表示。 青岛“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现代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文旅、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顶层设计不断加码,驱动青岛海洋产业跨越升级——港口航运服务业方面,青岛港智慧化通用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全面上线,青岛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1亿吨、308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位、第五位;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方面,抗肿瘤药物BG136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LY102进入临床Ⅰ期试验,形成集聚开发、梯次产出态势;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交付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氨燃料双燃料散货船、青武麦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等高端装备,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