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回复: 0

【助力写作】如何写出一篇好报道?记住“拎起来写”!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费伟伟  金台晚报

传承好传统
增添正能量
新老编辑记者专题座谈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

走过77载峥嵘岁月,历经“铅与火”的锤炼、“光与电”的革新再到“数与网”的飞跃,人民日报积淀下深厚的历史底蕴,延续着不绝的精神传承。这一切,离不开每一位编辑记者的笔耕不辍、萤灯守夜,更离不开一代代党报人的使命担当、薪火相传。8月27日,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举办新老编辑记者专题座谈会,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传承好传统  增添正能量”新老编辑记者专题座谈会发言摘编之六——地方部原副主任、高级编辑费伟伟《艾丰教我“拎起来写”》,讲述记忆犹新的采写故事。

艾丰教我“拎起来写”

费伟伟

1990年,我所在的机动记者组撤编。去哪儿呢?我选了经济部。

2025年8月,费伟伟参加“传承好传统 增添正能量”新老编辑记者专题座谈会并发言。

内心有个小九九,经济部主任是大名鼎鼎的艾丰。“强将手下无弱兵”,到他手下岂不正好学几招?!

机会很快就来了。1991年,唐山大地震15周年,艾丰是唐山玉田人,派我采访唐山。

在经济部,日常采访多为一个企业、一场会议。独立采写一座城市,这是头一回。不免忐忑,去请示艾丰。

艾丰叮嘱:“要拎起来写!”

初稿交艾丰。艾丰说,写得太细,没法改。写文章不能像老太太的包袱兜,一股脑儿地什么都往里塞。你没拎起来写。



怎么拎呢?

艾丰说,你总要站得比它高才好拎吧?要站在政策的高度、历史的高度。他推荐我读一读苏联名记者爱伦堡的《爱伦堡通讯作品集》。

爱伦堡是苏联作家,多年任驻欧洲记者。他报道苏联卫国战争的通讯,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视野,将新闻的即时性和文学的感染力相结合,文笔简洁有力。

我写唐山的初稿,主要展现唐山重建15年来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遵艾丰指示,改稿提升站位,拉开视野,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由未来看现在,增加了唐山面向未来长远规划这部分,即通讯中第三个小标题“壮哉,‘大三角’”。

看了改稿,艾丰说,“大三角”一出,文章格局就开了。但“气势还不足”,主要是笔墨不简洁。艾丰道,拎起来写,文字要强筋壮骨,删繁就简。又赠我五个字:学学用“粗笔”。他为我改定通讯标题:新唐山扫描。

既是“扫描”,岂容得你精雕细刻?

00.jpg
1991年7月26日,人民日报2版刊登费伟伟《新唐山扫描》一文。

艾丰在其《新闻写作方法论》一书中这样定义“粗笔”:“新闻作品中的粗笔,是指记者用的概括力强的笔触,是指记者用的粗犷的笔触,是指记者用的‘取其大而略其小’的笔触。”

艾丰常会冒出些很个性的说法。比如,“人民日报记者说话,占的地盘要大。”他有句名言:什么叫“政治家办报”?就是站位要高,胸有全局。人民日报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

说话“占的地盘要大”,做事“要想总理想的事”,写报道要用“粗笔”,你细细琢磨,那理都暗合着。“粗笔”貌似说笔法,其实也指心法,要旨在于把握住那种站在历史高度高屋建瓴、大笔勾勒的气势和力度。

我写的通讯《新唐山扫描》于1991年7月26日刊出,是在艾丰指导下第一次用“粗笔”“扫描”。艾丰审定时,又挥动删繁就简的“大斧”,砍掉文章十之二三。

报道发表后社会反响很好,后来入选多种新闻教材。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唐山市委又致信报社,点名让我再去采写。我又写了头版头条通讯《唐山抬起龙头》(1996年7月23日)。


1996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费伟伟《唐山抬起龙头》一文。
11.jpg

亲炙于艾丰的时间并不长,他199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调走了。那几年我只获得过一次跟他采访、学习的机会。

艾丰时任我国第一个名牌企业组织——驰名商标保护组织主任,到深圳参会捎带脚采访康佳集团,我有幸随行。同行的还有海外版经济部主任,艾丰却指定由我执笔。

我的初稿主要介绍康佳那些年快速发展的经验。艾丰看完还是那句话:要拎起来写!不要就企业说企业,要把康佳成功发展的经验放在更宏大的背景上观察,从中拎出几点。他把标题改为:追求“高、大、名”。“高”指高科技,“大”指规模化,“名”指名牌战略。



艾丰这么一拎,确实既符合康佳的实际,又在更高站位上点明了它的成功之道。这篇通讯在1996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

2002年,报社派我到苏州采访。苏州经济超强,媒体对苏州报道很多,人民日报怎么报?我按照艾丰当年的提点,胸怀全局写地方,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去发掘苏州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经验——苏州如何正确处理城市保护与建设现代新型城市的关系,因为这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我老家,是与苏州紧邻的无锡,经济狂飙,如果打100分的话,城市建设最多能打及格分。无锡大拆大建,许多此前还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街区被拆得面目全非。狂飙到2013年初,连文化巨匠钱钟书故居也遭部分拆毁。在舆论强力干预下,这个无锡城为数不多的书香宅第,才得以保留。

通讯《文脉永驻看苏州》2002年3月24日在一版头条刊出,社会反响很好。苏州也满意。2003年底,报社又派我采访苏州,据说是苏州点的将。2004年1月20日,通讯《奋进直上看苏州》在头版头条刊出。

2004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费伟伟、杨晴初、顾兆农《奋起直上看苏州》一文。

写一座城是很考验人的,尤其苏州这样的“地表最强地级市”。“你怎么这样有把握呢?”当时曾有人问我。

我笑笑,十年前,我就这样有把握了,就因为受益于人民日报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文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