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因骨量减低、骨骼微结构受损,导致骨骼变脆、更容易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尤为常见。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补钙的重要性,但单纯补钙就足够了吗?其实还远远不够。
调整健康的膳食模式
调整饮食结构很关键,建议多吃水果、蔬菜、鱼、家禽、坚果、全谷物以及适量蛋白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一般老年人(65岁-79岁)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为男性65g、女性55g,这样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骨折风险。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加强营养,均衡膳食,戒烟限酒,严控食盐,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以及碳酸饮料,这些可能会加大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适量增加运动
低强度运动干预可以改善老年人的骨骼健康,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步行适合所有老年人,慢走、中速走、快走,因人而异。太极拳、八段锦和五禽戏等低强度运动,能够有效改善骨质疏松,增强肌肉强度、预防跌倒。但是,应当避免过度弯腰、扭腰,或者不恰当运动带来的副损伤。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合并下肢骨关节炎,因此应在运动前先做热身活动,运动强度以保持现有功能为宜,适度提高即可。露天运动可以达到多晒太阳、促进钙和维生素D吸收的效果。
尝试物理治疗缓解症状
有些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已经出现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贴膏药过敏,吃止疼药怕伤胃,这时,康复治疗显得极为重要。多波段光谱、低频脉冲电磁场等理疗措施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躯体运动功能,促进骨钙沉积,提高生活质量。
谨慎选择钙剂
如果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以补充钙制剂,但是钙片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各种钙剂的吸收率和副作用都有所不同。比如,碳酸钙可能会引起上腹部不适,葡萄糖酸钙可能引起恶心、便秘和消化不良等症状。而高钙血症、高尿钙症患者是禁止服用钙剂的。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钙剂。
骨质疏松虽不可逆,但它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却是可预防和避免的,建议在口服补钙之前尽量进行非药物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文/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老年科 龚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