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路508号尚街LOFT沿街,东方国际集团“新中式”旗舰店的门面格外醒目。几位年轻女孩正在挑选衣裙,一位外国姑娘已准备买单——这种“前店后场”的格局,让雍飞能时刻感知市场动向,而他的工作室就在二楼。
从安徽小镇的小裁缝到上海纺织时尚定制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国十佳服装制版师评委,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工匠”到“大国工匠”,雍飞二十多年的匠心之路,始终绕不开“新中式”三个字。
“新中式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文化自信的流动载体。它把老祖宗的智慧穿在身上,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审美,更能让我们在日常里摸到‘文化的根’。”他开发的“新中装”原创技术体系填补了行业空白;他将平面剪裁改为立体剪裁,融入传统工艺,开创“中魂西型”新境界;每年开发服装制版500多件(套),成为行业风向标。
“裁缝的针脚,缝的是衣服,连的是人心。”爷爷的话,雍飞记到今天。如今,他正用一针一线,让文化自信穿在更多人身上,走在更多生活场景里。
一针一线织就匠心
安徽老屋里,那台黑色蝴蝶牌缝纫机的“哒哒”声,从清晨响到深夜,成了雍飞童年最熟悉的背景音。爷爷是镇上小有名气的裁缝,街坊邻居婚嫁过年,总要排队等他做新衣。
七岁那年,他看见爷爷为一件中山装领口反复拆改三次。邻居汪叔试穿时又惊又喜:“没换面料,也没见你大改,怎么就不勒脖子了?”爷爷只是淡淡一笑:“裁缝的手艺,藏在别人看不见的细节里。”上中学时,每到周末,他总泡在爷爷的裁缝铺里。量体时软尺该如何轻贴腰腹,画样时肩线要怎么顺应人体弧度,裁剪时剪刀要如何走出一条流畅曲线,这些看似枯燥的基本功,爷爷总能讲得生动有趣。雍飞回忆:是爷爷用一针一线,给他上了人生第一堂“匠心课”——热爱,就是把一件事做到“心甘情愿地较真”。
2004年,雍飞从职高毕业,进入南京一家服装厂当起了缝纫工。每天装200多件袖子,让他厌倦了“照葫芦画瓢”的日子。一次,“特殊肩型”西装订单难住了他,车间主任一句“你的手艺不行”,像针扎在他心口上。“我想知道‘衣服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只会这么做’。”2005年,他报了东华大学为期6个月的培训班,第一堂立体裁剪课,他却将白坯布裁成了一堆碎布。老师告诉他:立裁不仅考验基本功,还要带着艺术的眼光不断修正。那晚,他对着视频研究到凌晨两点,终于做出了理想的造型。
在这里,他还第一次见识了西装的“归拔工艺”——看着老师用熨斗让平整的羊毛面料神奇地隆起胸部、收紧腰部,他惊叹不已。西方服装中的人体工程学原理,让他开始思考:中国很多传统手艺都“靠经验”——爷爷做立领,靠的是“手感”;师傅做盘扣,靠的是“记性”,都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数据支撑。那时他就想把西方的科学方法和中国传统的版型工艺结合起来,让传统手艺“既有魂又有技”。
2009年,雍飞考入东华大学成人本科进行系统学习。在对比明代补服与欧洲宫廷礼服时,他发现明代重“对称美”,欧洲重“立体剪裁”,之后豁然开朗:真正的匠人,从来不闭门造车。得知道别人的好,更要晓得自己的根。
新中式的守正创新
在雍飞看来,留在民营企业,固然能获得高薪,但他心中激荡的,是一份属于当代工匠的时代使命,他想推动行业发展,就需要走向更大的平台。
2012年,雍飞加入上海纺织集团旗下高端品牌后,终于有机会实现他的理想——做“让中国人穿得舒服穿得自信”的新中式服装。中式立领是新中式的灵魂,但“好看不好穿”成了普遍痛点。他带领团队跑遍北上广,找了100多个不同体型的人,量取了包括颈围、颈部活动角度等各种数据。经过3个月200多次的实验,“立领108变”技术终于成熟。雍飞既保留了“竖领”的典雅,又让大家转头、低头都舒服,守住了传统的“魂”,也解决了现代的“痛”。
解决了领子,又遇到了“袖子难题”。过去,穿西装抬手时,大家总觉得袖子紧绷,放下时又起褶皱。雍飞团队测量了50个不同年龄、职业人的手臂自然下垂角度,发现平均前倾角度是6.18度——接近“黄金分割比”。他们大胆假设:如果让袖笼的弧线跟着这个角度走,能否解决紧绷?经过上百次测算修改后,“6.18度创新配袖法”诞生了。这项技术后来成了公司标准,为公司节省了三成生产成本。
雍飞听到不少客户反映:喜欢中式,但日常穿又太扎眼。他没有改传统工艺,而是给传统“找场景”。“文化自信就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得让大家愿意穿、穿得出去,能融入工作、生活,这样才能传得开。”有位张女士到迪拜开会,团队把她的中式长袍和迪拜黑袍结合:保留长袍的大气,用轻薄的真丝替代厚重面料,再用小面积苏绣代替大面积花纹,既尊重当地文化,又有了中国元素,还适合国际交流的场合,外国人夸赞“有东方美”。“这就是创新的意义:让传统不脱节,让文化‘走出去’。”
“长期以来,服装行业的审美大多由西方定义。未来,新中式一定会崛起,世界将迎来东方美学的复兴浪潮。”雍飞要做这股浪潮的推动者、引领者,甚至将新中式带到纽约、巴黎——让东方韵味闪耀世界T台。
去年,工作室开始参与“三枪高定”项目,这是一次深度的品牌转型试水。经典的“三支枪”LOGO改为了更具设计感的“三根回形针”,并创新采用针织面料制作可机洗的西装,彻底打破了传统西装与保暖内衣的品类边界。“不仅为老字号破局,更是将高定的工艺、新中式的风骨与三枪的舒适基因相融合,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新物种。”
最让雍飞骄傲的是,这些年,看到越来越多人穿着他们制作的新中式,在不同场合展现中国文化。“新中式承载的文化自信,是一针一线的工艺,是适合中国人的版型,是能穿在身上的文化。”
传承永不褪色的“温度”
很多人问:高级定制贵在哪里?雍飞说,贵不在面料,不在工艺,而在 “一人一版、一针一线都是心意”。工作室的衣服,见证了太多人的重要时刻——婚礼、颁奖典礼、国际会议、家庭聚会。有客人说:“穿上你们的衣服,就像带着‘特别的温度’。”雍飞解释,这份“温度”就是匠心的本质:不是把衣服当成商品,而是“有情感的作品”——用心对待每一个细节,用心满足每一个需求。秦小姐来定制婚纱,她在大学图书馆里与爱人初识,那天他穿了件儒雅的青年装。团队巧妙地在婚纱领口加了中式盘扣,里布绣上图书馆的名字和日期,袖口缝了两人姓氏的纪念扣。婚礼上,当新郎得知这个秘密时,激动道:“这是最好的结婚礼物。”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制版师”……这些年,雍飞拿了不少奖,也获得过很多荣誉,却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一个人的匠心能做一件好衣服,一群人的匠心才能振兴一个行业。”在公司支持下,雍飞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他希望工作室把新中式的手艺和文化,传给更多年轻人,让文化自信“代代穿”。雍飞给徒弟上的第一堂课是“量体礼仪”。“量体不是量尺寸,而是跟客户沟通。你得让客户觉得舒服、被尊重,才能量出最准确的数据。”
95后实习生小任,起初认为手工锁扣眼太麻烦,机器锁扣眼又快又整齐。直到一位客户抱怨机器锁出的扣眼“生硬、没质感”,她才有所触动。雍飞没有批评她,只拿出爷爷手工缝制的一件老中山装。那均匀柔软的针脚,历经数十年依然妥帖。“机器能复制标准,但复制不了‘温度’。”后来,一位视障客户前来定制西装,小任主动在内袋缝上了盲文标签。当客户摸到标签时,感动道:“你们不仅让我穿得舒服,还让我觉得被尊重。”小任终于明白师傅说的“手工有温度”了,“因为每一针里,都藏着对客户的用心”。在雍飞的悉心指导下,多名样衣师升级为版师。作为上海制版师大赛的裁判长,他还倾力辅导参赛选手,助力他们在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金榜题名。
这些年,团队收集了20多万个亚洲人的体型数据,建起“亚洲人体型数据库”。年轻版师只要输入客户的地域、职业、年龄,就能参考最接近的数据,不用再“摸黑试错”;每周的“技术沙龙”,雍飞或分享国外考察学到的新工艺,或拆解爷爷留下的中山装,讨论如何让传统技法“活化”。“把服装做好,得让技术和艺术融合,懂得色彩、形态、材料,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他认为,技术会迭代,但“以心换心”的匠人精神永不过时。“我们的传统不差,工匠不差,文化更不差。只要用心,终能让世界看见东方之美。”文/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