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回复: 0

大国工匠何以花落甜城 ——内江市总工会深耕人才培育工程的样本解析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杨诚波
2025年9月,从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四川省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炼钢厂产品工程师、首席技师江勇,成功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名单。这一荣誉,为内江市实现了该领域“零的突破”。

江勇的脱颖而出,既是他个人二十四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奋斗的缩影,也离不开川威集团系统化培养的沃土滋养,更是内江市总工会近年来着力构建的“选、育、励”全链条工匠人才培育体系成效的集中体现。这一突破,标志着内江在工匠人才培育工作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产业内江”的建设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能。

在钢铁与火焰交织的熔炉前,江勇用坚守诠释着“要想炼好一炉钢,先把自己炼成一块钢”的信念。这位从中专生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其成长路上的每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内江市总工会构建的培养体系与平台支撑。

10月15日上午,在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炼钢车间,江勇如往常一样,身着厚重劳保服,脚蹬防烫靴,准时出现在转炉作业区。他一边听取生产汇报,一边凑近炉口,透过护目镜仔细观察1600℃熔渣的翻涌状态,滚滚热浪扑面而来,汗水瞬间浸透了他的工装后背。“炉火是我的老伙计了。”江勇抹了把汗笑着说道,“一天不听见钢水翻涌的声音,心里就不踏实。”

这段质朴的话语背后,是一条从炉前工到大国工匠的淬炼之路。这条路始于川威集团的重视和培养,并在内江市总工会搭建的“进阶式”工匠成长通道中实现了加速。当江勇从企业内部竞争中崭露头角时,工会的“以赛促学”竞赛体系为他铺就了通往更高舞台的阶梯,助他获评“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实现了从“企业尖兵”到“行业标兵”的关键跨越。

钒钛铁水结包、转炉“泄爆”、干法除尘、转炉炉龄提升……近年来,在工会与企业共同营造的多元激励与创新氛围中,江勇的创新成果迎来“井喷”。从攻坚生产一线“卡脖子”难题,到优化影响效益的关键指标,他主持参与的50余项技术攻关累计降本增效超亿元,充分彰显了工匠精神在推动技术进步中的强大力量。

技艺与精神的传承,是工会深耕人才培育工程的深化。2014年,在工会的支持下,“江勇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江勇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成为技艺传承的“孵化器”。依托工作室,企业先后组织开展技能培训400余次,培训提钒、炼钢专业一线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通过系统化的“传帮带”,江勇已帮助企业培养中级工46人、高级工23人,徒弟林强成为最年轻的“大学生炉长”。这种“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裂变,正是工会“造就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在这一“进阶式”工匠成长通道的持续赋能下,江勇通过自学不断提升学历与技能,逐步成长为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并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四川工匠”等一系列荣誉,最终完成了从“行业标兵”到“大国工匠”的完美跃升。

回望他的成长之路,从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到创新一线攻坚克难,再到大师工作室传承技艺---这条在内江市总工会体系化护航下,用汗水与智慧浇铸的成才之路,为无数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系统培育  实现从“工”到“匠”的跨越

江勇的成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该培育体系的普惠性与实效性。在他的身后,一个脉络清晰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已然成型:以1名大国工匠为引领,14名“四川工匠”为骨干,105名“甜城工匠”为基础,并由3名“甜城工匠”形象代言人传递匠心精神。这一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正源于内江市总工会着力构建的训练、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链条”工匠人才培养体系。

其中,以竞赛为核心的选拔与激励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擎作用,而江勇正是这条“竞赛链”上的亲历者与受益者。在此机制基础上,内江市总工会不断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组织、运行机制,推动竞赛结果同劳模评选、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工资收入等挂钩,构建起以市级竞赛为引领、县级竞赛为重点、行业竞赛为支撑、企业竞赛为依托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持续深化“五十百”梯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每两年联合开展一次“甜城工匠”职业技能竞赛,每年带动职工参与技能比武、岗位练兵超10万人次。

“参加技能竞赛,是检验真本事、学习新技术、开阔大视野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引导我们不断突破自己的技术‘天花板’,更让默默耕耘的一线工人有机会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赢得尊重。”江勇的这番体会,道出了竞赛体系的核心价值。他的成功路径并非孤例,全国劳动模范赵小东、四川省劳动模范张鑫等一批工匠,都是在这条“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的通道中成长起来的。

在竞赛体系之外,内江更以构建现代技能形成体系为抓手,夯实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根基。通过引导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2021年以来已培养新型学徒、现代学徒8466人次。同时,围绕产业需求编制发布培训目录,明确51个补贴工种、61个紧缺工种;支持高职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每年培养中、高职毕业生2万人,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在此基础上,内江市总工会启动了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今年6月发布的《内江市“1+1+3+N”工匠学院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基本建成以内江甜城工匠学院为主体,重点产业、行业(区域)工匠学院为基础,网上工匠学院为补充的立体化培育网络。依托已建成的内江甜城工匠学院,通过“集中培训+送培入企”等模式,每年培训技能人才逾千人次。这标志着,未来将有更多“甜城工匠”在这里获得系统性的赋能,实现从“工”到“匠”的质变。

多元激励  打破职业成长的“天花板”

如果说竞赛与培训铺设了从“工”到“匠”的赛道,那么多元化的激励与广阔的上升空间,则为他们实现了从能力认可到价值回报的完整闭环。如何让更多技能人才打破职业“天花板”?内江的破题关键在于实施“畅通渠道选匠”工程。

“我们出台《内江市劳动模范后备人选选拔培养管理暂行办法》,核心是构建一套‘进阶式’培养体系。”内江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让表现优异的工匠人才,能够被优先推荐参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四川工匠’和五一劳动奖章。”据了解,这套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进阶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拓宽边界,既从技能竞赛中选拔好苗子,也主动对接各方,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纳入储备库跟踪培养。

打通选拔渠道只是第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的生态更为关键。沿着这一思路,内江市总工会大力实施“优化政策爱匠”工程,围绕“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礼遇、生活上给关怀、发展上给平台”的系统构想,全力营造“选匠、育匠、爱匠”的浓厚氛围:

---在生活礼遇上做“加法”:认真落实《礼遇“四川工匠”若干政策措施》,累计组织“四川工匠”、优秀工匠人才开展疗休养活动300人次;将符合条件的工匠纳入“甜城英才卡”服务范围,使其在政务办理、人才安居、医疗健康、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集成式优待。

---在发展空间上搭“平台”:积极推荐工匠人才加入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校园、社区、机关讲述匠心故事;选拔优秀工匠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与价值实现舞台。

---在创新引领上给“支撑”:大力鼓励工匠领衔攻关、带徒传技,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批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并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创新工作室。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80余个,打造了3个跨区域的川南渝西创新工作室联盟,持续激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动能。

从江勇一个人,到一批人,再到一代人---内江,正通过系统性的培育与激励,让工匠人才的成长从“个案”走向“常态”,这不仅是内江工匠培育体系强大生命力的证明,更是驱动“产业内江”破浪前行的核心引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