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通讯员 吴皓 吴文静
“特殊扣接箍镗孔车丝,‘三降要素’是关键;换刀精准快,T2/G2参数控制在15到20,粗车10至15为最佳,精车车丝有保障……”10月10日,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西安专用管公司管加工一分厂接箍二班车丝机岗位员工刘阳一边默念操作口诀,一边熟练地进行特殊扣接箍的自主镗孔车丝作业。该口诀由班组自主编制,专门用于指导特殊扣接箍镗孔车丝生产,凝练了关键质量控制点和稳定生产效率的核心要领。
今年以来,随着BJC-Ⅱ型特殊扣系列接箍加工量的持续增大,对该产品车丝产能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初始调试阶段,虽然镗孔内表面已基本满足工艺要求,但镗孔与车丝工序之间的配合仍存在“一次通过率低”的问题,整体生产效率一直无法突破。“镗孔时间超过120秒”“镗孔面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班组生产,也牵动着班组每个人的心。
在一次镗孔操作中,车丝操作工赵磊尝试提高镗孔刀的转速以缩短工时。然而,设备突然发出警报——车丝精车参数出现无规律跳动,镗孔表面参数异常,导致车丝过程被迫中断。班组以这一难题为突破口,多次展开分析讨论与技术调试,最终实现了关键参数的精准控制。
“只有镗孔过程既高效又稳定,车丝操作才能顺畅,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赵磊恍然大悟。
在此基础上,班组系统梳理了特殊扣产品生产中的常见质量问题,重点围绕镗孔刀转速设置、粗精刀切换时机等核心操作进行归纳,最终提炼出这套简洁易记的操作口诀。
此外,班组还系统整理了影响质量与效率的八大要因,编制成《特殊扣生产要点汇编》,明确质量风险点和生产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了特殊扣车丝产能;并在白班与中班均配备操作骨干,随时为车丝岗位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实现特殊扣操作技能的全员覆盖。
一则小口诀的背后,是班组员工对工艺的深刻理解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如今,班组内已形成互学互助、共克难题的良好氛围,并持续探索特殊扣自主镗孔车丝的提质增效之路。
正是这种“微创新”的积累,推动着生产线效能的持续提升,让特殊扣产品不再“特殊”,也让“微创新”逐渐成为一线员工千方百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