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深圳越疆科技以“精度与智能”吸引众多目光: ——具备动态自适应能力的人形机器人DOBOTAtom,能在爆米花制作、手机贴膜、果汁榨取、叠衣服等非标准化场景中自主规划路径、灵活操作; ——轮式人形机器人新型号化身“超级工厂”的物流先锋,凭借灵活移动与折叠升降机构,在桌面至货架的多高度空间中高效搬运、跨区调度,实现全场高速联动; ——多足机器狗则凭借高稳定性与大负载能力胜任巡检、搬运任务,并与人形、轮式机器人及机械臂协同作业,展现出卓越的环境适应力…… 从焊接车间到生命实验室,从工业装配到样品处理,越疆十年如一日地“死磕”技术细节,让协作机器人不断突破边界,成为各类场景中的“多面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越疆科技整体业务保持强劲增长,核心六轴协作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46.7%,占比提升至61.2%。 如今,越疆科技正以“多形态具身智能”重构工业生产。其打造的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实现全球首例多类型机器人协同常态化作业,通过“超级大脑+多形态智能体”架构贯通数据与应用全链条,让具身智能真正落地生产一线。 对细节“死磕” 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越疆科技展区前人头攒动。力控系列协作机器人以0.1毫米的高精度完成装配、焊接与恒力打磨;“钢铁裁缝”智能焊接机器人则凭借自研焊接工艺包,能自主识别焊缝、规划路径、实时调整参数…… 记者了解到,凭借强大的全栈自研能力,越疆科技不断突破协作机器人性能极限,其产品正走出工业制造,延伸至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等更精密的场景,成为实验室里的“自动化多面手”。 “在医疗诊断、药物研发、生物技术和分子材料等前沿实验中,传统实验室正面临污染风险高、人力成本大、数据一致性差等挑战。”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介绍,目前公司推出的六轴协作机器人,能够在样品处理、分析、传递、归档等环节实现稳定替代,大幅提升效率并降低人为误差。 “产品要走得远,细节必须经得起推敲——哪怕只是一个温度传感的微小偏差。”越疆科技联合创始人刘主福回忆,当越疆把第一代协作机器人推向日本市场时,当地客户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极为严苛的疑问:“你们的机器人为什么运行温度这么高?”在国内市场,50℃与60℃之间的差异往往被视为可接受的波动;但在日本,这一指标关系到设备长期稳定性与现场验收标准。 “这并非单一的温度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挑战——电机效率、控制算法的功耗、整机结构的转动惯量等多项因素相互耦合影响。”刘主福介绍,团队逐项排查、反复试验,经过近两代产品的迭代,最终在性能与散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基于这些工程能力,其协作机器人进入更多高标准客户的生产线。目前,越疆科技的产品已在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工厂投入使用,全球累计出货量达10万台,并连续七年位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越疆科技第10万台协作机器人在其机器人全球生产基地下线。目前,越疆科技已建成行业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基地,是国内首家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的协作机器人企业。“以‘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模式,使机器人关键部件的装配精度高达±0.01mm,产品一致性指标稳定高于1.34,一致性远超人工标准,偏差率降低80%。”刘主福如是说。 从供应链空白到自研突围 2015年,在深圳南山智园的一间小办公室里,五名创业者围坐在一张办公桌旁,开启了第一代桌面级智能机械臂——越疆魔术师的研发之路。 随着研发推进,他们很快遇到了难题:市面上找不到匹配的零部件。“要做出这么小的机械臂,微型电机、控制器和伺服驱动几乎全都没有现成的,我们只能自己造。”刘主福回忆。 当时,机械臂行业存在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电机和减速机四大“卡脖子”技术。面对几乎全空白的供应链,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零开始自主研发。 凭着“先把技术做扎实”的信念支撑,经过五年持续攻关,越疆掌握了从运动控制到伺服驱动的全链条自研能力。其研发的第一代桌面级智能机械臂也填补了行业空白。 如今,该公司已拥有1300多项知识产权,实现了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实现了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核心算法、智能操作的全技术链整体架构自研,关键零部件自研率超过90%,国产化率更是达到了100%。 这一切离不开公司一直所倡导的“工程师文化”。记者了解到,越疆团队在2023年研发CRA系列高精度机械臂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困扰数月的难题——如何在复杂路径运动中同时实现低抖动和高响应速度。 “传统方案要么牺牲性能,要么成本过高。”刘主福为了解决问题,组建由硬件、算法和软件工程师组成的跨职能小组,自发利用业余时间展开攻关。 他们从底层传感器和动力学模型入手,甚至将航天控制算法融入机械臂设计。在一次连续工作到深夜的测试中,核心成员尝试了十几种算法变体,最终将末端抖动幅度降低了70%,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这套方案也成为后续产品的核心优势之一。 为延续这种创新动力,越疆科技打造了开放、赋能、反馈及时的环境。“团队成员可以自由提出改进方案,高层管理者直接参与项目,帮助清理资源和流程上的阻碍,确保创新能够快速落地。”刘主福表示,公司设立专项创新奖金、定期内部技术分享、导师制和外部行业交流,让每一位研发人员的努力和成果被看见,也让经验和思路能够快速传递 “1+1>2” 今年8月,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一台名为Atom的银白色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焦点。 只见它在操作台间灵活穿梭,平稳地将爆米花倒入盒中递给观众,又凭指尖压力传感器感知杯身轻重,轻柔地拿取柠檬片,为观众接取并递上一杯柠檬茶。当有人向它挥手、比心时,它还能立刻回应互动,引得现场掌声连连。 这款由越疆科技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全国首例工业跨场景多任务协同泛化应用,并在仓储异常处理、精密质检以及多机协同作业等多种场景成功落地。 “它拥有‘更智能的身体’——通过突破人机动作高效映射技术,实现高度拟人的灵巧操作,可精准执行精密组装产线、高温特殊车间、高危立库巡检等高难度及高危任务,同时以工业级高可靠性保障,在50℃以上高温环境中依然稳定运行。”刘主福介绍。 不仅如此,它还具备“更聪明的大脑”。通过多机器人群体协同工艺规划与精细操作,这款机器人能在复杂流水线中实现协同检测,“脑—手—眼—脚”高度协同,在狭窄空间灵活转向,并能自适应抓取柔软或异形物体。 这一亮相,正是越疆科技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的缩影。 目前,公司已打造出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为具身智能快速接入真实生产场景提供了范式。该平台以“超级大脑+多形态智能体”架构为核心,贯穿数据采集、模型训练、部署执行到数据回馈的全链条闭环,让人形、轮式、机械臂等机器人在统一系统下完成运输、分拣、检测、组装等工序。作为其中的核心执行者,DOBOTAtom通过强化学习与群体协同规划,实现跨场景多任务自适应操作,并在高温、大负载环境中保持工业级稳定性。 “我们不仅在造机器人,更是搭建让每个开发者训练专属智能体的平台。”谢凯旋表示,工业机器人擅长精准重复,人形机器人则要解决感知、认知、泛化等更高维度的问题。该平台能够把协作机械臂、轮式机器人、人形及多足机器人联动起来,实现“一套系统,多形态操控”,以“1+1>2”的协同效应,让多用户、多形态的机器人进行学习训练,形成海量数据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