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乌兰木伦煤质检测室采制样班的温暖坚守 一把采样锹,一群同路人 (图4幅) ◎张瑞芬 郝逢源
近日,乌兰木伦煤质检测室采制样班传来喜讯——其自主研发的“智能采样设备缩分器原点定位技改项目”,凭借99.2%采样精度的亮眼成果,荣获公司季度技术创新三等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是班组16名成员日夜相伴的坚守,是煤尘里藏着的脉脉温情,更是一群“煤海工匠”用双手筑起的温暖堡垒。
黑色长河中的“摆渡人” 当“智能采样设备缩分器原点定位技改项目”的公司季度技术创新三等奖证书,连同荣誉墙上的“党员示范岗”“班组五小奖”奖牌被班长张春磊整齐摆放在班组活动室的桌上时,采样工王宝玉的目光落在了证书旁那把磨得发亮的采样锹上,忽然想起了那个凌晨——那个让他每次摸到锹柄,掌心都能泛起暖意的凌晨。 那是凌晨3时,王宝玉刚把最后一袋煤样封好,对讲机里就传来调度的声音:转龙湾集运站5时装车,急需采样。他揉了揉发酸的腰,刚要拎起工具包,身后就传来熟悉的声音:“宝玉,等一会儿!” 说话的是班长张春磊和同事韩文良。韩文良拿着两袋暖宝宝快步走过来,往王宝玉兜里塞了一包,关心地说:“转龙湾那边风大,零下20多摄氏度,别冻着。”张春磊则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杯壁上还凝着水珠,笑着说:“刚煮的,先喝了暖和身子,我们跟你一起去。” 王宝玉愣了愣,眼眶有些发热。上次他在采样台滑倒,是韩文良冲过来扶他;去年冬天他发烧,是张春磊替他值了夜班。“不用,你们刚忙完,快歇着。”他推辞道。 “说啥呢,咱们都是一家人,哪能让你一个人跑。”韩文良拍着王宝玉的肩膀说。 3个人挤上皮卡车,车窗外,运煤车堵成一条长河。原本40分钟的路程,因为堵车走了两个多小时。抵达采样台时,天还没亮,54节车皮像钢铁巨龙般卧在铁轨上,车顶的煤堆结着青黑色的硬壳。 “每节至少3个采样点,咱们分着来。”韩文良说着率先爬上采样台,金属护栏在寒风中微微震颤。他弓着腰,左脚蹬住站台边缘,右手紧握采样锹,猛地往煤堆里插——“咔”的一声,锹尖撞上硬煤壳,震得他虎口发麻。王宝玉赶紧爬过去,“我来撬,你来接。”他一边说,一边从另一侧帮忙。 张春磊则在后方撑好采样袋,时不时喊道:“小心点!别碰着车皮。”见王宝玉的袖口沾了不少煤渣,还冻得发僵,他把自己的厚手套摘下来扔过去,喊道:“宝玉,换我的,这手套厚。” 锹头一次次深陷煤层,煤粉裹着冰碴飞溅,落在他们的荧光工装上,很快就积了一层灰。王宝玉刚把一袋80多斤的煤样递下去,突然脚下一滑,身子晃了晃。韩文良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关切道:“稳住,慢点!”两人相视一笑,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碰到冷空气,变成了细小的冰晶。 等采完最后一节车皮的煤样,天已经蒙蒙亮。3个人背着煤样往回走,韩文良故意走在最后,悄悄帮王宝玉托了托煤样袋的底部。王宝玉回头看他,韩文良咧嘴笑道:“没事,我力气大。”风还在吹,但3个人的脚步,却比来时更稳、更暖。
制样室里的“薪火”传承 午后的煤场,风裹着煤粉往制样室里灌。新员工李越站在操作台前,看着眼前的煤样犯了难——按照规程,煤样要先过6毫米的筛,再进行二次破碎,可他觉得筛分太费时间,想偷偷省掉这一步。 李越刚把未筛分的煤样倒进破碎机,身后就传来脚步声。“小李,你的筛子呢?”说话的是班长张春磊。李越心里一紧,手忙脚乱地想关掉机器,却被张春磊拦住了。 张春磊没有批评李越,只是蹲下身,一边从煤样里捡起一块较大的煤粒,一边说:“小李,筛分可不只是‘过筛子’这么简单。煤的大颗粒和小颗粒,成分、热值可能都有差异,跳过筛分直接破碎,样品就没有代表性了,后续的检测结果肯定会出错。”李越红着脸接过筛子,张春磊则站在旁边,手把手教他晃动筛网的力度,讲解道:“手腕要稳,幅度别太大,让煤样慢慢过筛,这样大颗粒和小颗粒才能分清楚。”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张春磊的手上——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有些粗大,是常年握锹、筛煤留下的痕迹。 “我刚上班那会儿,比你还毛躁。”张春磊看着李越紧张的神情,语气温和地说道,“有一次我也跳过了筛分步骤,结果检测数据差了一大截,差点给公司造成损失。我师傅陪着我,把那天的煤样重新筛分、重新破碎,从下午忙到半夜,还煮了方便面给我吃。”他指了指操作台下的小柜子,接着说,“里面有我给你准备的护手霜,筛煤样费手,记得用。” 李越心里一暖。前几天他跟同事说自己住的宿舍没有暖气,没过两天,张春磊就给他抱来一床厚被子;他感冒咳嗽时,张春磊还特意从家里带了止咳糖浆。原来,班长的关心,不只是在工作里,更藏在生活的小事里。 从那以后,李越再也没敢偷过懒。每次筛分煤样,他都会想起张春磊的话,想起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现在,他不仅自己操作规范,还会主动帮助新来的组员讲解筛分技巧。“这是张班长教我的,我得传下去。”他笑着说。 如今,班里像张春磊和李越这样的师徒组合还有很多。老员工把经验手把手教给新员工,新员工把新学的技术分享给老员工,制样室里的“薪火”,就在这样的温情里,一代接着一代传下去。
智能时代的“守护者” “嗡——”煤场里,新引进的智能采样机器人正在运转。机械臂灵活地挥舞着,采样头精准地切入煤堆,可班组里的人,却没有一个敢掉以轻心。 “大家再仔细看看,传感器数据有没有异常?”张晨拿着记录表,眉头微微皱着。他有近15年的采样经验,是班里的“设备通”。这次智能采样设备缩分器加装原点传感器的项目,他是牵头人之一。 “晨哥,缩分器的转速有点不稳。”组员张瑞芬指着屏幕说。她是自动化控制专业出身,对智能设备很熟悉,这次项目里,她负责调试传感器的数据。张晨赶紧凑过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说:“我看看,是不是传感器的位置没对准?” 两人蹲在设备旁,张瑞芬拿着扳手,张晨则一边扶着传感器,一边指挥道:“往左挪一点儿,再挪一点儿……对,就是这样。”突然,张瑞芬的手滑了一下,扳手差点掉在地上。张晨眼疾手快地接住,还不忘叮嘱道:“慢点,别着急,安全第一。” 给缩分器加装原点传感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一开始,传感器总跟缩分器“不配合”,数据要么不准,要么传不上去。组员们每天都围着设备转。老员工黄燕经验丰富,她建议在传感器旁边加个防尘罩,廖旸则主动加班,详细记录传感器的每一组数据。 一天晚上,设备突然出现故障,传感器完全没有反应,设备找不到原点。张晨、黄燕、张瑞芬、廖旸4个人,在煤场里忙到半夜。黄燕从家里带来了馒头和咸菜,4个人就着矿泉水,在设备旁蹲成一圈吃。直到凌晨3时才把故障排除。当传感器传来准确的数据时,廖旸激动地跳了起来,拍着张晨的肩膀说:“只要大家一起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现在,加装了原点传感器的缩分器,采样精度大大提高。每次看到机器人精准地采样,组员们都会想起那些一起加班的夜晚,想起递过来的馒头,想起拧螺丝时的互相配合。“机器人再智能,也比不上我们这群人的默契。”张晨笑着说。 这支常年与煤尘为伴的队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把“团队”二字,写进了凌晨的姜茶里,写进了采样台的叮嘱里,写进了设备旁的并肩里。他们用沾满煤灰的双手,守住了煤质的精度,也守住了彼此的温暖。在煤海深处,这群同路人,正用坚守和温情,续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