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被誉为“八五”期间“五朵金花”之一的漫湾水电站顺利建成,不仅开启了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的宏伟序幕,也奠定了澜沧江水电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从开工、截流到蓄水、投产,漫湾电厂已安全运行了30余年,但老厂不老,承担这座云南省首座百万千瓦级标杆工程的水工运行维护、大坝安全监测与防洪度汛等重要职责的,是一支仅由10人组成的水工班。他们以“创建一流班组“为奋斗目标,着力打造一支“有共识、有组织、有战斗力”的卓越团队,以艰苦奋斗、团结奉献、严细求实、争创一流的漫湾精神守护大坝安全。
一流管理:精细化与标准化筑牢安全堤坝
“班组人少,但管理不能粗放。我们必须通过精细化分工和标准化流程,把每个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在一次月度工作会上,水库部主任这样强调,这一管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25年初,班组所属水库部面临多名骨干先后外派从事新能源工作,人力资源更趋紧张,为破解人力资源瓶颈,提升工作质效,水库部对班组职责进行了优化调整,水工班专项负责大坝安全监测、水工巡检维护、大坝定检及大坝安全注册等专业技术工作,为班组在人力资源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有效的职责分工及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班组通过知识图谱及共享表单等工作对工作进行了精细化梳理和分工,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肩上有责任。
通过精准化与标准化的深度融合,漫湾水工班成功创建安全标准化班组,推动大坝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落到实处。2023年年底完成第六次大坝注册换证,大坝安全注册评分92分,各项关键运行指标表现突出。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完好率连续保持100%,重大安全隐患为0,一般隐患整改完成率100%;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可用率连续三年超过95%,防汛设施完好率连续三年达100%,防地质灾害设施功能完备。真正实现了人少效高、管理精准,用一流的管理水平为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筑起了最坚固的堤坝。
一流队伍:党员先锋与匠心传承的中流砥柱
在2025年8月份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分管厂领导提到:“我们水工班的党员占比超过60%,包括来实习的新员工,这个比例在整个集团的各班组中都是排名靠前的。”这句话背后,是一支研究生学历占比七成、党员占比超过六成的团队,这支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最显著的特征,是老师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传承。近年来连续实现工作票办理准确率100%、应急响应到位率100%的优异指标。
在这支老中青结合的团队中,三位年近五十多岁的老师傅们坚守与传承尤为动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仍坚守一线、从不迟到早退,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秉持着“以奋斗者为本,以奋斗者为荣”的精神。岳宏斌师傅主要负责青年员工传帮带、技能竞赛、技能评价,指导班组难点痛点技术问题。青年员工江中坤道:“岳师傅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我了,他就是我们年轻人心目中的‘定海神针’。”在每次的技能竞赛、技能评价中都有岳师的身影,近年来已多次带领班组在集团技能竞赛中获奖、培养出的青年员工已成为班组的中坚力量。钟汝梅师傅则是班组的"大管家",她管理的工器具、物资库房连续多年实现账物相符率100%,经手的工作票办理准确率始终保持100%,有她作为坚实后盾,年轻员工得以专注投入工作,毫无后顾之忧。罗廷为师傅常年扎根生产一线,负责现场巡检与实操指导。在潮湿的廊道里,他说:“我的手艺不是私产,是国家的。把它们传给下一代,是我这代人的责任。”朴实的话语,诠释了何为匠心传承。他带领的巡检小组多次发现重要设备隐患,现场操作合格率达到100%。
这正是漫湾水工班的精神写照。老师傅们将三十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青年技术人员带着新时代的创新思维快速成长。在急难险重任务前,党员带头组成突击队;在技术攻关时,师徒结对攻坚成为常态。代代相传的匠心与党性,弘扬着“守卫库坝安全,培育水工匠心”的班组使命。
一流环境:从“工业厂区”到“规范园区”的蜕变
现如今的漫湾电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水电厂“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过去老厂区的“沧桑感”已被整洁、规范、高效的现代化厂区面貌所取代。近年来,漫湾水工班以加快一流班组创建为目标,大力推进技术改造与管理提升并行的综合升级计划。
班组针对大坝安全监测设备设施、工器具及防汛应急物资管理、厂房及办公区环境等方面,系统性地开展了"目视管理提升"专项行动。通过标准化、定置化管理,实现了物资存放标准化率100%、区域划分清晰度100%、标识标牌统一率100%。特别是对厂房廊道等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整治,实现了廊道无积水、无杂物堆放,设备见本色、地面无油污。
厂房地面修缮技改项目成果显著,通过创新利用闲置物资、低效物资,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现场标准化水平,也营造出整洁、舒适、规范的工作环境。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在一次专项检查中,集团领导深入生产现场,在新铺设的厂区地面驻足,称赞道:"这地面整治得确实不错,平整、防滑又美观,细节之处见真章,从这些变化能看出在厂区环境提升和标准化、规范化上是下了真功夫的。"从斑驳的工业厂区到如今的规范化园区。漫湾水工班正用一场“老厂换新颜”的生动实践,用实实在在的改变,书写着这座澜沧江“母体电站”不断超越自我、焕发崭新活力的动人篇章。
一流创新:从传统运维到科技引领的创新之路
在漫湾水工班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GNSS监测系统改造的QC小组讨论正热烈进行。“传统GNSS受天气影响、树枝遮挡严重,需要进行技术升级降低采集的难度。”副班长刘锦指着数据曲线分析道。这位曾荣获“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全国决赛银奖”和华能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技术专家,带领部门技术骨干组成的“科创小组”攻克了左岸边坡卫星信号遮挡、数据采集能力不足等技术难题,成功布设了一套覆盖大坝、边坡、洞室群的GNSS监测网络。
班组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内驱动力,大力鼓励员工开展技术革新。通过班组员工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培养员工创造性思维,激发员工的自我创新行为,多项科技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团队研发的“智能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边坡稳定性、排水设施堵塞状态及廊道积水情况,并及时识别异常工况并精准预警。系统投运以来,应急响应速度提升50%,保持100%的预警准确率。
正是多年不间断健全创新机制、开展科技工作,持续推动研究成果高效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使得班组连续三年科技成果考核指标完成率达100%,处于较高水平。截止目前,共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2项,在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6篇,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行业创新成果奖6项,集团科技进步奖2项,公司管理创新成果奖1项。对于班组获得的成就,“科创小组”的青年成员李成业感叹道:“看到班组取得的荣誉,我心里无比自豪,通过参加项目让我明白什么是‘技术改变运维,创新驱动未来'。”从老师傅三十年的经验传承到年轻员工的数字化创新,这种代际碰撞、教学相长的氛围,让科技创新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推动着漫湾水工班从传统运维向科技引领的跨越式发展,为电站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漫湾水工班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和电厂各项工作部署,始终以“创建一流班组”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强文化建设、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工作效能,全力打造一支“管理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环境规范化、创新常态化”的“有活力、勇创新,懂技术、会管理,有特色、求实效”的一流现代化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