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回复: 0

胸有丘壑,笔纳山河 ——品读张广恒山水画的天地境界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DSH_12.jpg

《山东工人报》(2025年10月17日 第A4版)


  在潍坊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山水画家张广恒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起一个属于东方美学的精神家园。细读其作,如“潍水春柳绿含烟,麓台山桃红欲燃”般的诗意扑面而来,画面中既有“楼高畅怀纵遥目”的辽阔视野,又有“室雅品茗觉老莲”的幽微意境。张广恒的山水世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天地精神的深刻诠释,对生命境界的执着追寻。
  张广恒的艺术之路颇具特色。军旅出身的经历赋予了他开阔的胸襟与坚韧的品格,而自幼习画、转益多师的学养积累,则使他的笔墨既有传统的厚重,又有时代的清新。尤为难得的是,他始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每年春秋深入大山写生,感受“山的厚重,水的灵动”。这种对自然的虔诚态度,使他的作品远离了画室的闭门造车,充满了山野的生机与活力。在他的笔下,“近岫远山多妩媚,高天厚地长流水”,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天地和谐共生理念的形象表达。
  观张广恒的山水画作,最打动人心的是那“大气磅礴,巍峨厚重”的艺术风格。画面中“危岩高耸,林木丰茂,山泉奔涌,云山雾罩”,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生命张力的山水图卷。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山水从不给人以压迫感,而是在雄浑中见温润,在刚健中藏柔和。“几间草房掩映,数只扁舟靠岸”的点景安排,使壮丽的自然与人文元素和谐相融,传递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这种艺术处理,既源于画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胸次丘壑江山秀,心系苍生天地宽”的人文情怀。
  张广恒的山水画在技法上独具匠心。他善用积墨、破墨之法,营造出山峦的体量感和云雾的流动感。在他的笔下,山石肌理丰富而不琐碎,树木形态自然而不呆板,水流动态鲜活而不张扬。尤其是对空间的处理,他往往采用高远、深远、平远相结合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既有巍峨之势,又有幽深之趣,还有开阔之境。这种多视角的融合,不仅展现了画家对传统山水画构图的继承与创新,更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多维度理解与感悟。
  从审美境界来看,张广恒的山水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象描绘,进入了“以形写神”、“澄怀观道”的层面。他的作品“没有丝毫潇瑟之气,却尽显蓬勃生机”,这既是对自然生命的礼赞,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呼应。在他的画作中,我们能看到“屈伸有度能静气,俯仰无愧堪晤言”的人格修养,也能感受到“自爱丹青真本色,胸次丘壑写翠微”的艺术追求。这种将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相统一的特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视觉美感的精神内涵。
  张广恒的艺术人生,印证了“画如其人”的古训。他“为人宽厚,处事低调,言语平和,从不张扬”,这种品格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在他的画作中,我们看不到剑拔弩张的张扬,也找不到矫揉造作的姿态,有的只是从容不迫的气度和浑然天成的意境。即使是“潍东新辟书画院,挥毫泼墨起大山”这样的即兴创作,也保持着艺术的纯粹与真诚。这种人格与画格的统一,正是中国画传统中最为珍贵的品质。
  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张广恒坚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从内心中生发意境,走出了一条既尊重传统又彰显个性的艺术道路。他的山水画不仅是对潍坊地域文化的艺术表达,更是对中国山水画精神的当代诠释。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看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看到了技艺与境界的统一。
  “胸次丘壑江山秀,心系苍生天地宽”。张广恒的山水画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天地境界的窗口。在这个窗口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山水的壮美,更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自然、对生命、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无限深情。这或许正是他的山水画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深层原因——在笔墨之外,在形色之上,有一种源自生命本真的力量,有一种通往精神家园的指引。
    崔志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