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郑勐小说《青歌》
李健
郑勐是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本为理科背景,退休后华丽跨界,成为作家与画家。2024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顺洋河》出版,其有声书在喜马拉雅获得200万播放量;余韵未散,第二部《青歌》便接踵而至,我笑问:“你这‘十月怀胎’都未满,咋又生了一个‘孩子’?”他只憨笑以对。
初接赠书时,目光一下就被一枚橄榄色书签抓住了。书签上方“青歌”二字是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所题,颜色是温润的浅米色;下方一行黑字——“谨献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毕业的初中专生”,一下就锚定了小说的核心情感点。
因与作者同龄,我读这部小说时,代入感极强,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故事里。在我看来,它不仅具备非虚构作品的特点,更填补了工业题材城市文学的空白,跳出宏大叙事,聚焦改革开放30年里中专生、技校生、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浮沉。郑勐以细腻的笔触,为时代阵痛中的生命奏响了厚重的“青春之歌”,这份创作视野与人文情怀,让他担得起“了不起”三字。
《青歌》采用明暗交织的线性结构。明线是四位中专生以及技校生、大学生的个人命运轨迹——从校园毕业,历经工厂技术攻关、下岗分流、下海创业等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暗线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变迁史,从计划经济时期“铁饭碗”的固有观念,到市场经济浪潮下的竞争洗礼。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走向、职业抉择、价值观重塑,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带来的时代冲击波紧密咬合,两条线索相互缠绕、彼此印证,让人物的每一次选择都深深印刻着时代的痕迹。也正因如此,小说跳出了“个人故事”的局限,成为一部记录时代变迁的“青春年轮史”。故事、人物与情节沿着时间脉络稳步递进,既让亲历过这段历史的读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中国走向富强的时代脉搏,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小说人物——张仁俊、王天涛、李云鹏、李洁羽、罗亚丽,“农裔城籍”的底色,使他们骨子里渗透着善良、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作者将“时代浪潮”与“个体生命”编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摒弃人性的标签化书写,通过情境中的人物选择,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当年,他们唱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走上工作岗位,为进一步提升素养,通过“五大”圆了大学梦。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除王天涛外都各自组建了家庭。
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潮”中的挣扎、创业时的坎坷、“价值观重构”时的迷茫,让他们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在利益诱惑前坚守初心,有人在困境中妥协却未失良知,有人因美色迷失,有人因经验不足在商海付出惨痛代价,也有人在迷茫中重新寻路、终得正果。这些真实的生命状态,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深度融合,借文学逻辑自然流露。正是这种“以人映时代,以时代塑人”的写法,让《青歌》既是个体生命的悲欢录,也是一代人的命运交响曲。
小说结尾的独特设计与叙事手法,让作品的感染力与共鸣性得到进一步升华。作者围绕张仁俊、李洁羽、王天涛等核心人物的命运,以逆转、反转、加重等手法勾勒轨迹,既让情节充满张力,也暗合“农裔城籍”人物在困境中展示出来的真、善、美。
例如,张仁俊曾是人人仰慕的技术骨干,离岗后转为工地打工者,是人生第一次逆转;后开办模具公司重振旗鼓,完成第二次逆转。而王天涛的人生命运则是“顺、逆转叠反转”的典型:早年凭销售能力成为东方仪器厂驻外销售负责人,却因生意被骗失业、失联,是“顺转逆”的过程;从南方打工回来后靠模具公司东山再起、跨界房地产盈利,完成“逆转顺”;可经济危机突袭,导致其房地产项目崩盘,他从身家丰厚沦为负债者,既是打破预期的反转,也是“顺转逆”的终极逆转,作者再以“大雪夜离世”的逆向加重,将其“时代浪潮中起落”的悲剧感拉满。
女一号李洁羽的命运则是“三次逆转”的闭环:从被仰望的厂花,到离婚单亲的逆境;中年与王天涛重组家庭重拾幸福,是“逆境转顺”的逆转;而王天涛的突然离世,是顺境中的再次逆转,三次转向都戳中“女性在时代中挣扎”的痛感。王天涛将模具公司赠送给张仁俊,后来张仁俊又想返还模具公司帮助王天涛,作者巧妙运用了对转的手法。
小说最后,司马俊再婚后遭妻子抛弃,从南方回来后,打听李洁羽的近况,张仁俊给他写下联系方式后故事戛然而止。不写两人是否重逢,此处留白,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部作品好就好在,它既映照了个体命运的悲欢,又是时代变迁的“青春之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