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5年前,辽宁人尹建敏带着在南方创业的经验来到甘肃,创办了甘肃省首家民营燃气公司。如今,企业年输气5.47亿立方米,保障5.13万户居民和10家省级重点企业用气,她本人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工商联副主席。
在日前召开的甘肃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尹建敏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从协调资质到管线施工再到资金纾困,各级政府始终以当好‘店小二’的姿态精准提供服务,坚定了我们扎根陇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尹建敏说,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甘肃近些年着力培育壮大民营经济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甘肃民营经济占比偏低、活力不足。从2023年开始,不到两年时间,甘肃实有经营主体从234.6万户增长到248.4万户。其中,在累计认定的1003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达789户,是2023年的2.75倍。甘肃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持续壮大、结构加速优化、动能显著增强的良好局面。
在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记者看到,投资12.8亿元的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线升级项目(一期)施工正酣,投产后将形成年产6亿只汽车电子封装系列产品和34亿只其他封装产品的产能规模。这是国内最早从事集成电路封测和半导体元器件研制生产的企业之一,近些年快速成长为国内电路封测行业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居全球第六位。
“支持我们快速发展的是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党委书记张玉明介绍,近5年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近40亿元,目前拥有国内发明专利301项、国际发明专利39项,先后攻克电路封测领域27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6种高耐压塑封料实现进口替代。
在张玉明看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他说:“省市领导多次到企业生产一线考察调研,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政府多部门‘上门办’‘贴心办’,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近几年,甘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动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持续增强。在全国率先推行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营商环境评价14项一级指标中有11项全国靠前、西部领先,57项二级指标中44项全国靠前、50项西部领先。特别是,数字政府建设提速增效,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在98%以上。
与此同时,甘肃通过“包抓联”“六必访”“千企调研纾困”等行动,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解决了一大批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去年以来,累计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682.7亿元,清偿进度居全国前列。同时,着力实施贷款畅通工程,去年以来银行机构为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1103.6亿元,缓解了民营企业遭遇的资金难题。
政府不仅为民营企业锦上添花,还雪中送炭。大禹节水集团董事长王浩宇满怀深情地回忆说,2017年企业发生重大变故时,省市政府出台一揽子支持措施,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此后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从酒泉起步,走出甘肃走向全国。目前,业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产品和服务输送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长为节水行业龙头企业。
除了甘肃本土成长的企业,外来民营企业也为甘肃营商环境由衷点赞。2021年,来自河南的民营企业龙佰集团落户金昌市,投资40亿元建设年产40万吨合成金红石项目。金昌市专门成立了服务小组,驻扎施工现场收集遇到的难题,再由职能部门认领后协调解决。
“仅用20个月,我们就在戈壁荒滩上建成了占地千余亩的主厂区。一年后,企业实现达标达产目标。”甘肃佰利联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涛说,真切感受到了金昌市“企业定了干、手续政府办”的贴心服务,也让公司更有信心和底气扩大投资。
在当天的大会上,甘肃明确,要进一步当好“店小二”,在陇原大地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爱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继续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健全民营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本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