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回复: 5

2025年10月18日企业热点新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工网评论员 李嘉宇

金秋十月,稻香弥漫。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一句“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你”刷屏网络。这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深切缅怀,也承载着对粮食安全与节约精神这一时代课题的思考。

这场情感共振,不是单纯的怀念,而更像是一次集体记忆的觉醒。从热搜话题的持续沸腾,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都印证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已成为一种深刻的共识。

回望袁老的一生,从立誓“让人人吃饱饭”的初心,到九旬高龄仍坚持下田的身影;从面对科研困境时的百折不挠,到将杂交水稻技术无私奉献给世界的博大胸怀——他用自己的生命轨迹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如今,“袁隆平”这三个字,已然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象征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也象征着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信仰。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深的敬意,是接续奋斗。在浙江建德,高达2米的巨型稻迎来丰收,袁老毕生追逐的“禾下乘凉梦”正照进现实;在亚非拉多国,杂交水稻技术持续推广,他播下的那颗“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种子在异域土壤生根发芽……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我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有前人的开拓奠基,也有后来者接过火炬、砥砺前行,共同构筑了国家发展的坚实底气。

放眼全国,近年来,诸多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的布局和措施逐步落实:政策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实施;储运环节,相关企业广泛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推动仓储损耗持续降低;技术方面,盐碱地改造、垂直农场等实践不断拓展着粮食生产的边界……人们以此缅怀袁老这位伟大的“稻田守望者”,也以此赓续着他未竟的事业。

从田间到餐桌,每一粒米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当前,以“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国家粮食安全宣传周正在各地深入推进:从校园课堂的科普讲座,到社区街道的倡议宣传;从媒体平台的广泛引导,到餐饮企业的“半份菜”“小份菜”推广……“光盘行动”更是愈发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也是在履行一份对粮食安全的守护责任。

稻浪翻涌,思念绵长。世界粮食日的年度提醒与对袁隆平院士的集体致敬,如同一座灯塔,照亮我们来时的路,也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当我们端起饭碗,品尝着来之不易的香甜时,当铭记那份“禾下乘凉”的初心,更应肩负起“珍惜与奋斗”的使命。碗中的米饭,不仅饱含大地的滋养,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未来——这是我们从这场全民缅怀中应该汲取的力量,也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告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0月15日,由中铁六局天津公司负责的津沧高速公路唐官屯立交桥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该工程作为连接天津与沧州的重要通道,是津沧高速改扩建工程全线贯通的关键节点。中铁六局天津公司负责既有唐官屯立交桥拆除、原位新建转体桥梁、路面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既有唐官屯立交桥上跨的京沪铁路为全国最繁忙的干线之一,其旧桥拆除与新桥转体施工面临挑战。为此,项目团队优化组织、积极创新,与设计单位全面核对曲线半径等关键参数,完成架体受力计算并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在梁体预制完成后将进行精确称重,对不平衡段进行专业配重,确保转体平稳。同时,施工过程中将通过缩短放样距离、严格标高控制等手段,保证梁体线形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和现场多重防护,运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全力保障京沪铁路大动脉的运营安全。

津沧高速改扩建工程竣工后,将显著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有效分流京沪高速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强化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交通联系。(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赖志凯 通讯员刘立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李嘉宇

金秋十月,稻香弥漫。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一句“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你”刷屏网络。这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深切缅怀,也承载着对粮食安全与节约精神这一时代课题的思考。

这场情感共振,不是单纯的怀念,而更像是一次集体记忆的觉醒。从热搜话题的持续沸腾,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都印证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已成为一种深刻的共识。

回望袁老的一生,从立誓“让人人吃饱饭”的初心,到九旬高龄仍坚持下田的身影;从面对科研困境时的百折不挠,到将杂交水稻技术无私奉献给世界的博大胸怀——他用自己的生命轨迹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如今,“袁隆平”这三个字,已然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象征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也象征着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信仰。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深的敬意,是接续奋斗。在浙江建德,高达2米的巨型稻迎来丰收,袁老毕生追逐的“禾下乘凉梦”正照进现实;在亚非拉多国,杂交水稻技术持续推广,他播下的那颗“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种子在异域土壤生根发芽……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我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有前人的开拓奠基,也有后来者接过火炬、砥砺前行,共同构筑了国家发展的坚实底气。

放眼全国,近年来,诸多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的布局和措施逐步落实:政策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实施;储运环节,相关企业广泛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推动仓储损耗持续降低;技术方面,盐碱地改造、垂直农场等实践不断拓展着粮食生产的边界……人们以此缅怀袁老这位伟大的“稻田守望者”,也以此赓续着他未竟的事业。

从田间到餐桌,每一粒米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当前,以“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国家粮食安全宣传周正在各地深入推进:从校园课堂的科普讲座,到社区街道的倡议宣传;从媒体平台的广泛引导,到餐饮企业的“半份菜”“小份菜”推广……“光盘行动”更是愈发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也是在履行一份对粮食安全的守护责任。

稻浪翻涌,思念绵长。世界粮食日的年度提醒与对袁隆平院士的集体致敬,如同一座灯塔,照亮我们来时的路,也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当我们端起饭碗,品尝着来之不易的香甜时,当铭记那份“禾下乘凉”的初心,更应肩负起“珍惜与奋斗”的使命。碗中的米饭,不仅饱含大地的滋养,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未来——这是我们从这场全民缅怀中应该汲取的力量,也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告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菲迪克)2025年全球基础设施大会在南非举行。会上公布了获奖工程名单,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山桥)参建的深中通道成功荣获“2025年菲迪克工程项目卓越奖”,标志着我国在跨海集群工程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卓越品质再次获得国际认可。

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与中山的跨海交通枢纽,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是目前全球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作为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创下多项世界和国内纪录。中铁山桥承建的G05合同段涵盖中山大桥、引桥、浅滩区非通航孔桥及万顷沙互通立交匝道桥,钢结构总重约9.2万吨,是全线钢箱梁制造中结构最复杂、工程内容最广、体量最大的标段。其中,中山大桥为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采用主跨580米的双塔斜拉桥设计,主塔高213.5米,由120根斜拉索连接主塔与桥面,施工与技术精度要求极高。

深中通道

在制造过程中,中铁山桥以技术创新赋能超级工程建设,充分展现了智能制造的实力。企业建成了我国首条大型钢结构智能生产线,通过“五线一系统”实现钢箱梁工业化、信息化生产,集成U形肋板单元组焊一体机、龙门式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构建了以车间制造执行智能管控系统为核心的多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显著提升了建造质量与综合管理效率。同时,自主研发的U形肋全熔透角焊缝平位+船位双面埋弧自动焊、自动液压双向反变形胎船位焊接等新工艺,使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稳定在99.9%以上。这些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为我国未来桥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标准。(工人日报客户端特约记者 朱润胜 通讯员 董海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0月16日上午8时16分,位于甘肃瓜州县的甘肃电投常乐电厂2×1000兆瓦燃煤机组扩建工程6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至此,常乐电厂6台100万千瓦燃煤机组全面投产,成为全国最大的百万千瓦级火电厂,为推动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实施提供强劲支撑。

据了解,试运行期间,机组各主要系统和设备运行稳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优良标准,配套环保设施同步高效投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粉尘排放浓度均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全面实现绿色、高效、清洁运行目标。

甘肃电投常乐电厂5、6号机组于2023年4月正式开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采用22项新技术、完成35项重大设计优化,更成功实现技术突破与造价控制的双赢目标。

“为推动5、6号机组年内顺利投产,今年建设高峰期,现场施工人员超过3500人。”甘肃电投常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质量负责人禹海斌说,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期间,机组采用了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供电煤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污染排放物远低于国标。

甘肃电投常乐电厂是我国百万千瓦机组装机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也是甘肃省首个百万千瓦级火电厂,总装机容量6×1000兆瓦,投运后,年发电量预计可达300亿千瓦时,年工业总产值约100亿元,可支撑甘肃河西地区新能源基地每年发电600亿千瓦时,外送400亿千瓦时,对优化甘肃能源供应结构,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升系统调峰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甘肃“绿电”外送,推动新能源产业壮大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康劲 通讯员高海涛 孙瑶 党潇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中铁六局石家庄公司津潍高铁项目针对连续梁挂篮施工中轨道锚固精度不足的关键难题,通过构件位置优化调整的“小创新”方案,将挂篮轨道精轧螺纹钢锚固合格率从56.9%大幅提升至95.4%,为津潍高铁高质量建设筑牢施工安全屏障。

津潍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二通道与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站前六标无棣特大桥全长31.907公里,包含11联连续梁,挂篮走行时轨道锚固精度直接关系施工安全与工程进度。此前施工中,挂篮轨道精轧螺纹钢锚固合格率始终不足六成,“精轧螺纹钢不垂直”问题占比超72.7%,不仅频繁造成返工、拖慢工期,更给挂篮走行埋下安全隐患,成为项目推进的“卡脖子”难题。

为攻克这一难关,项目组建以技术骨干为核心的攻关团队,围绕“提质增效、保障安全”目标,通过“图纸核查—现场实测—方案优化”的闭环工作路径,精准锁定问题根源:施工设计中挂篮行走轨道、垫枕与锚固精轧螺纹钢存在位置冲突,导致精轧螺纹钢无法垂直安装。团队摒弃复杂且耗时的设计变更思路,创新采用“现场适配调整”方案——先逐点核对图纸明确冲突点位,再实地测量绘制构件实况图,最终在设计规范允许范围内,重新优化三者位置布局,确保精轧螺纹钢安装顺直牢固。该优化方案具备强适配性,可根据不同连续梁节段施工参数灵活调整,避免资源浪费与流程冗余。(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吕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