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以韧性建设回应灾害挑战 四川谱写防灾减灾新时代答卷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者骆寓言文

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为“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当天上午,四川省第36个国际减灾日暨第九届“减灾兴川文化月”活动在广元正式启动。

就在几天前的10月9日,甘孜州新龙县发生5.4级地震。据甘孜州抗震救灾指挥部10日通报,经直升机、无人机与搜救队伍多轮排查,震区实现“零人员伤亡、零房屋倒塌”。从“零伤亡”的实战成果,到“全链条”的防灾体系,四川正以一组组可验证的数据,将“韧性”二字深深刻入山川肌理。

本次活动围绕“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展开,通过典型案例发布、科技装备展示与互动体验等形式,全景呈现了四川---这一自然灾害高发省份,在构建“科技赋能+全民协同”防灾体系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与阶段性成果。

极端灾害考验下的“四川答卷”

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的“四防”压力长期存在。

2025年数据显示:全省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呈高频次、超常规特征。在此背景下,广元市作为典型代表,通过“防汛减灾二十二条措施”“地灾预警30123叫应机制”(接收单位30分钟回应,村级1小时、乡镇2小时、县级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等创新机制,实现连续5年灾害“零伤亡”,成功入选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首批试点。

活动现场公布的10个防灾减灾成功避险案例,印证了基层体系的韧性:乐山市犍为县灾害监测员胡刚凭借经验预判山体垮塌,及时劝离6名村民;甘孜州丹巴县的何建华发现泥石流前兆,推动194户439人紧急转移。这些案例背后,是全省3.2万名灾害信息员、1.8万个监测网格构成的“神经末梢”,以及“叫应-响应-反馈”闭环机制的高效运转。

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

活动现场,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展示了科技防灾的最新突破。2024年,四川省启动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针对山洪泥石流、道路桥梁汛期安全等关键领域,布局了9个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详尽采集汉源县、雅江县等地的三维数据,覆盖主要灾害风险区域,并构建起历史灾害数据库,强化了灾害要素的精准识别能力。

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团结村在7月连续遭遇两次突发泥石流,因提前转移40户92人,成功实现“零伤亡”。这得益于“山洪泥石流动态调查与风险防控”等“揭榜挂帅”项目的落地---通过三维数据采集(覆盖53条山洪沟、51个森林火险区)、卫星遥感平台部署,灾害识别精度提升40%。

而雅安等地引入的“相控阵”测雨雷达,可精准捕捉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显著提升了天气预警的精准度与时效性,同时,雅安正在试运行的应急广播“喊醒叫应”系统,在断电断网情况下仍可续航15至30天,成为极端场景下的“生命哨”。

森林防火领域同样突破显著。在阿坝州“2·5”壤塘县森林火灾中,高分卫星数据精准定位残留火点,避免清理不彻底风险;“火场动态研判系统”整合无人机、高点监控数据,将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揭榜挂帅”项目阶段性成果已在“应急使命·2025”高原地震救援演习等实战中得到验证,灾情信息30分钟内可覆盖周边区域,5小时内完成现场风险评估。

破解“三断”极限挑战

面对“断网、断电、断路”的极端救援场景,四川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展现出强大硬实力。

在2024年“3·15”雅江森林火灾中,翼龙-2H无人机挂载光电侦察吊舱与卫星通信设备,为50平方公里灾区提供持续信号覆盖;泸定县综合应急救援队配备的充气式救援艇,可在海拔3000米河流执行水域救援……目前,四川全省已部署755套森林火险监测站(覆盖率63%)、993套灾害视频监控系统(重点县覆盖率75%),并通过国债项目培训465名基层无人机飞手,织密“技防+人防”网络。

让安全意识扎根基层

“以前总觉得灾害离自己很远,今天亲手操作了灭火器、学习了地震避险技巧,才明白掌握这些技能有多重要。”活动现场,广元市民李女士在体验“实战训练营”后感慨道。

据了解,本次活动设置的12个科普互动区,吸引了逾万人次参与。实战训练营、趣味答题区及应急救援设备展示等沉浸式项目,将专业的防灾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掌握的生活技能,实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数据显示,“减灾兴川文化月”品牌活动九年来累计覆盖4000万人次。在2025年文化月期间,全省将围绕防灾减灾推出形式多样的活动,旨在将重要的防灾知识普及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

从科技装备的“硬支撑”到全民素养的“软实力”,四川正以“韧性建设”为抓手,书写防灾减灾的新时代答卷。正如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所言:“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赋能预警、设施筑牢防线、全民提升素养’体系,让巴蜀大地更安全、群众生活更安心。”

这场关乎生命与发展的持久战,正在川蜀大地上凝聚起最坚实的防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