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从珠江入海口俯瞰,港澳与广东九座城市分列东西两岸,如明珠缀连。昔日天堑,如今桥隧纵横、车流如织,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已然成形,这里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交通最为繁忙、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大湾区建设拉开序幕。粤港澳携手并进,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4.79万亿元,以不足全国0.6%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超九分之一的经济产出;过去一年,新增科创企业近35万家,创业活跃度领跑全国;今年上半年,珠三角九市进出口总值达4.3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创历史同期新高,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 相比其他国际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何以在短短六年释放如此强劲的发展动能?关键就在于紧扣三大基点: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民生融合“心联通”。三者协同发力,让山海相连、机制互通、人心相融。 深中通道通车一年来,日均车流超8.64万车次,承担了跨珠江口总流量的五分之一;去年通车的黄茅海跨海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相连,使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群实现半小时直达;广深港高铁“公交化”运营、澳门轻轨接入广东高铁网,“半小时交通圈”和“1小时生活圈”已从蓝图走入现实。 政策配套亦持续优化:“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落地实施,跨界车辆管理平台不断升级;支付宝港澳钱包接入内地地铁公交,深港跨境贸易实现“一单两报”……一系列便利措施,让“硬联通”更加顺畅高效,为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畅通了“大动脉”。 人才、技术、资本、信息要素的畅通流动,必然呼唤更深层次的机制协同。通过深化改革,大湾区正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充分释放规则衔接的系统优势。 药品器械互通、职业资格互认、187项政务服务“跨境通办”……一系列“软联通”创新举措,吸引科创资源加速集聚。多位港澳创业者表示,选择大湾区,正是看中这里高校科研资源、企业制造能力和广阔应用场景的有机结合,极大推动了成果转化。同时,港澳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也为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注入独特优势。 港澳青年“北上”创业,内地人才“南下”寻梦,越来越多人自如穿行于湾区城市之间工作生活。同属岭南文化圈的大湾区居民,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中,心也贴得更近。 2024年9月,《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正式实施,为港澳青年到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提供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制度保障。跨境养老、医疗、社保衔接不断推进——截至2024年年中,已有近10万名65岁及以上香港长者常住广东,数量较十年前增长超四成。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内地访港访澳旅客均有增长,赏烟花、逛灯会、品美食,文旅热度持续攀升。 湾区浪潮,奔涌向前。在“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持续深化中,融合发展、共建湾区已成普遍共识,湾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展望未来,粤港澳三地正携手稳步迈向更具创新活力、更显开放魅力、更加宜居宜业的世界级湾区。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0日 05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