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邢生祥 本报通讯员 唐玮贞
《工人日报》(2025年10月21日 08版)
在青海油田采油三厂七个泉作业区队部的荣誉墙上,挂着一块中石油集团公司模范集体的奖牌。 采油一班班长梁玉刚擦了擦奖牌上的浮尘,黑红的脸上笑出几道深纹:“这牌子,是咱班5个人在蚊子堆里、风沙里‘啃’出来的。” 有一天,七H6-9井、七7-71井等12口散落在戈壁深处的偏远井突然回压飙升,最高到了2.8兆帕,单井日产量掉了近1.5吨。 班长梁玉刚带着班员一头扎进井场,白天测数据的时候,眼镜片上总蒙着层沙。傍晚时分,蚊子成团来袭,采油一班全体人员裹着工服,袖口、裤脚都用胶带缠紧,可还是挡不住细小的蚊子往里钻。 采油一班成员就这样在蚊子窝里“蹲”了23天。23天里,班组成功维护改造了32处管线,调整了6条集输支线的运行参数。 “你看这个家伙。”班长梁玉刚向记者展示着一个巴掌大的金属支架,这是他们研发的示功图远传仪扶正装置。 “以前的远传仪表总会被风沙吹得晃来晃去,数据准头差。有了这个支架之后,18口井的数据准确率到了95%。”梁玉刚说。 “师傅,怎么能节约洗井费用啊?”夜幕降临时,刚入职不久的徐鸣俊在板房里追着班组长梁玉刚问。板房外,是呼啸的风声和蚊子撞在纱窗上的“沙沙”声。 七个泉的“师带徒”,常在这样的夜晚进行。徐鸣俊记得,第一次跟着师傅巡井,风沙迷了眼,他摔在石子路上膝盖渗血。师傅掏出创可贴,边贴边说:“在这干活,先得学会跟风沙较劲,再学会跟井较劲。” 这段时间,班组的“案例共享库”又更新了3个新方案。此前的67个案例,都是在井场上、板房里,听着风沙声琢磨出来的。 说话的工夫,风沙又起了。梁玉刚望着远处起伏的沙丘感慨:“有人说七个泉苦,蚊子多、风沙大。可咱高原石油人就是这样,越苦的地方,越要闪得像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