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塞罕坝里“林三代”(遇见)
滕树海《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2日 第 20 版)
遇见王雪萌时,她正全神贯注地拉尺测量。几缕碎发,挣脱马尾辫的皮筋,紧贴汗湿的额角,白色防晒衣在满目苍翠中格外醒目。 “这是我老爸——塞罕坝的‘林二代’,我是‘林三代’!”王雪萌指着正帮忙记录的父亲自豪地说。 王雪萌的祖父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干了一辈子。她的父亲就出生在林场。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林场还没建成学校,只好把库房收拾出来当教室,选两名职工当老师。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她父亲仍以优异成绩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回到林场教学。后来有了更高学历的教师,她父亲就转岗到林场一线。 自打记事起,王雪萌的家就被林子包围着。王雪萌喜欢跟在父亲身后,为小松树苗喷水。上山栽树时,她抢着扶苗,小小个头儿常把树苗扶歪,父亲一边返工,一边还不忘夸她。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作出要进行“二次创业”的重要指示。王雪萌第一时间申请,到一线去“打样地”。她和同事天不亮就出发,一座山接一座山跑,一直干到天黑。刚上山时,大家脚下像踩了弹簧,劲头十足。渐渐地,觉得石头多了,硌得脚心发麻,还没等收工,双腿已经“绊蒜”,像踩了棉花。冬季林区,气温有时逼近零下40摄氏度,呼呼的北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像小刀割肉。王雪萌和大伙儿踩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挪,做木材入库工作。棉裤很快被雪打湿,紧贴在身上,冰凉冰凉的。晚上回到宿舍,来不及吃饭,先把棉裤放在暖气上烘烤——第二天上山还得穿。夏天野外作业,最怕的是雨。刚刚还是蓝天白云,转眼就下起瓢泼大雨。雨点儿打在身上又凉又疼,无处躲避,湿衣服只能靠体温暖干。但王雪萌还是对夏天充满热情——她更喜欢鸟语花香的塞罕坝。 经过4年努力,林场新营造人工混交林4.6万亩。笔直的樟子松、落叶松摇曳着新生的嫩绿,在微风中簌簌作响。白桦树睁大黑亮的“眼睛”,巡视着绿的海洋。散落的花楸树宛如林间的女子,婀娜婆娑。一丛丛大花杓兰在风中轻舞。松针、落叶、树皮等组成厚厚的腐殖质,踩在脚下松软而富有弹性,酝酿着无限生机。 夕阳西下,牧民的歌声从河边飘来。蒲公英的金色绒球,在余晖中汇成清亮的花溪,给塞罕坝浩瀚的林海,还有王雪萌这样晚归的林业人,戴上金色的花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