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回复: 0

34座遗留矿山披绿惠民生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中铁十二局承建的珠江源头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传来喜讯,经过系统性生态修复治理,昔日裸露荒芜的34座历史遗留矿山已完成全面修复,总面积达776亩,曾经的“灰色矿坑”,如今绿草如茵、花开成海,成功实现从生态创伤地到“锦绣花海”的华丽蜕变。

中铁十二局市政公司承建的珠江源头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聚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涉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东山镇等6个乡镇及富源县共34座历史遗留矿山,总面积约776亩,是守护珠江源头生态安全的重点工程,建设核心任务涵盖地质灾害隐患处置、土地整理与复垦、生态绿化修复三大板块。

施工过程中,面对矿区分布分散、原有道路损毁、土源稀缺、运输困难等多重挑战,项目建设团队将34座矿山科学划分为4个片区,投入4支专业化生态修复作业队,进行“一矿一策”精准治理,并创新融合“分级削台+客土回填+截排水系统+植被重建”技术体系,成功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矿山修复,修建截排水沟、沉砂池等设施44处,大幅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在植被恢复方面,项目累计种植各类苗木逾2.3万株,复垦区域覆土厚度达0.5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治理前的0.3%提升至1.8%,达到国家耕地标准。

“我们创新采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双轨模式,既筑牢安全屏障,又实现生态可持续。”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施工中通过无人机航拍规划修复区域,精准实施陡坡挂网喷播与梯田式复垦,使262亩坡面都得到复绿,同步建成的11套灌溉设施,可满足新增耕地的农业用水需求。

现场勘查显示,修复后的区域植被生长良好,格桑花等花卉形成连片花海景观,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既提升了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也为废弃矿山增添了自然生机与景观美感。

在适宜耕作区域,项目建设团队创新推进生态空间与特色农业融合,通过“客土回填+土壤改良”建成旱地160亩,结合实际土壤与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昔日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正悄然转身为惠及民生的绿色粮仓。

中铁十二局将继续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社区发展”模式,在修复区预留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功能空间,推动“矿山公园+农耕体验”业态发展,持续为滇东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赵桂军 李思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