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回复: 0

“绣花针”穿引“高压线”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天津工人报 》( 2025年10月23日 第 03 版 )


津南的秋天,风卷着沙砾,不断拍打在春成园工地的围挡上,哗啦作响。

中交一公局第八工程有限公司津南片区项目经理白建朴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来到现场时的情景——一抬头,便看见了那道“空中拦路虎”:一条110千伏高压线横穿整片施工区域,如同一道无形的禁令,将30.8万平方米的场地硬生生分割为两半。

“就像在悬剑之下跳舞。”白建朴的目光仿佛再次被那条高压线牵动。由安全规范划出的无形禁区,使正下方的6栋住宅楼及大型地下车库瞬间沦为“孤岛”。传统吊车在这里无从施展,就连工人搬运钢筋经过,都必须谨慎保持安全距离。

项目总工程师王坤的工装裤腿上沾满泥点,记录着他两个多月来的攻坚足迹。笔记本里,密密麻麻排列着47组用不同颜色标注的数据,每一组都是与时间赛跑的见证。“或许可以尝试高压旋喷桩工艺。”在一次深夜研讨会上,这个大胆的提议让所有人陷入沉思——这一常用于地基加固的工艺,能否在高压线复杂环境下创造奇迹?面对质疑,王坤带领团队展开了数十组水泥配比试验。当最新试块强度提升20%的结果出炉时,他激动地拍案而起:“成功了!”茶杯中的水纹微微荡漾——他们终于找到了破局之钥。

施工当天,整个工地仿佛屏住了呼吸。高压旋喷桩机在高压线下缓慢移动,操作手李师傅紧盯着仪表盘,汗珠沿安全帽带滴落在操作台上。 “下降5厘米,停!”对讲机传来的指令让所有人脊背一紧。钻杆如绣花针般精准探入地层,高压水泥浆破土注入,在地下构筑起坚实的防护体系。泥浆不时喷溅在观察窗上,却无人分神——此刻,每个人都在与机械同频,通过细微震动感知着地下的每一次变化。

这一战,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让团队在津南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拿到了宝贵的“入场券”。

2024年7月,智慧小镇项目正式启动,新的考验接踵而至。面对打造智慧工地标杆的高标准要求,项目团队成立了技术创新攻关小组,系统研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其中,“以模板方钢替代木龙骨”的提议在项目部引发激烈讨论。

“钢材的初期投入比木方高出一倍多!”首次方案讨论会上,质疑声此起彼伏。白建朴并未急于争辩,而是带领团队深入现场展开测算。随后的十四个昼夜,项目部灯光常亮至凌晨。最终,半尺厚的成本分析报告给出了有力结论:方钢使用寿命为木方的30倍,损耗率不足木方的十分之一,全周期成本反而降低15%。

最有力的证明来自样板区——当混凝土拆模后,墙面光洁如镜,平整度误差仅3毫米的检测结果,令前来验收的业主代表赞不绝口: “这才是真正体现工匠精神的工程质量!”

暮色降临,智慧小镇项目的塔吊亮起警示灯。闪烁的光芒,宛若建设者用智慧点燃的星火,在这片曾被视作“禁区”的土地上,照亮了一条以创新求索的奋进之路。 本报记者马芳太 通讯员陶炯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