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润钊 本报通讯员 金语萱
“如何帮助外来职工融入城市生活?促交友、助联谊”“如何化解传统文化与居民健身的矛盾?搭平台,促协商”……10月14日至15日,在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主办的全省第二届社会工作者实务技能竞赛现场,来自八闽各地的社工队伍通过情景还原、现场互动等方式,生动展现在社区纠纷调解、困境儿童救助、困难职工帮扶等现实问题面前的“工力量”。
“7500多名青年职工每天在流水线上重复着相同工作。他们有的举家搬迁,却困在工友和老乡的闭环里。”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代表队,以细腻的讲述勾勒出青年职工内心的迷茫。他们联合工会开设职工学堂,组织关爱活动与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并连续6年举办职工子女暑托班,缓解双职工家庭的暑期照护难题。
“请结合案例阐释新业态职工”“新业态职工也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核心在于‘新业态’,即新的商业形态”……在案例分析环节,每支队伍需现场抽取一套试题,其中包含3道小题,每位队员分别作答一题。在10分钟的准备时间里,队员们围绕现实案例展开紧张而高效的讨论,在试题上圈划重点、梳理逻辑并撰写答题纲要。登台后,每位选手在5分钟内清晰阐述自己的分析与对策,展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与专业的实务素养。
记者注意到,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大赛在理论机考中增设了主观题,以更好评估选手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环节,首次要求每队3名队员围绕同一案例中的3个关联子题分别作答,既考验团队协作,也兼顾个人能力的多维呈现。
“本次命题还特别注重将工会服务与社工专业方法相结合。”在竞赛出题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敏看来,大赛案例的现实性显著增强,聚焦社区公共空间使用、职工职业倦怠等真实情境,引导选手从解决具体问题向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深化。
本次竞赛启动以来,共吸引1554名持证社工报名、518支队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33支代表队、99名选手晋级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