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砂仁看云南,云南砂仁看屏边。砂仁,中药名,其果实是“四大南药”之一,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等功效,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时下,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县,十余万亩砂仁已进入采收期。鲜红的砂仁果粒饱满,铺满林间空地,村民们穿梭忙碌,林外早有车辆等候,准备装载新鲜砂仁果。坐落于屏边县民族医药科技园的云南白药集团数智云药(屏边)产地仓,也开足马力加工。
多年来,凭借地域气候与生态资源优势,屏边县紧抓道地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引领龙头企业,助农提升种植技术,推动砂仁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户2.7万户。
去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中药材产业打造为第二个“烟草型”产业目标,屏边县蓄势再起,与云南白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推动砂仁产业形成“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智慧交易”的模式,努力走出了一条产业数智化转型之路,为传统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
政企合力夯实产业基础
屏边县地处哀牢山核心区,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湿热的气候条件及适宜的土壤,形成了突出的林下资源优势,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更造就了砂仁这一“林下宝药”。
数据显示,2024年屏边县砂仁种植面积已达19.8万亩,产量达1.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同年,屏边砂仁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进一步印证了其产业潜力与市场认可度。
经过多年的经营,屏边县砂仁产业虽有了不错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补齐的短板,如基地配套设施不足、良种种苗依赖性强、农户种植管理方式粗放等。产业要从大到强,首先要把这些发展的短板补起来。
为此,屏边县统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10万元,用于砂仁基地内水池、灌溉管网、管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整合资金,实施砂仁提质增产试验示范项目,建设面积35亩,集成开墒起垄、轮换挂果、拉绳隔离、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农艺技术开展研究。
今年初,屏边县与云南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砂仁GAP基地建设、良种选育、数字平台建设等核心环节展开深度合作。同时,还结合实地调研与企业、农户实际需求,编制《屏边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以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布局、发展重点及方向,通过建设砂仁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GAP管理体系,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建立高标准样板基地,为砂仁产业加速迈向标准化、规模化、数智化提供了支撑。
屏边县玉屏镇姑租碑村党总支书记杨家文和村里砂仁种植户,已初尝这些转变带来的甜头。
杨家文是村里砂仁种植的领头人,2018年种了5亩,1亩地就赚了1000元,如今已经扩大到30亩,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村里种植8000多亩砂仁。他说:“管理好才能出效益,以前大家都是‘懒汉式’种植,种上就出去打工,到季节了回来采收,有多少算多少。现在不一样了,按照统一的种植和管理方法,产量提高了,质量也上来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数智赋能破解发展痛点
由于山地分布特性,屏边县农户种植砂仁处于分散状态,面临种源退化、单产低等问题。对此,云南白药集团开展区域性试验,依托大数据分析,引入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条件、作物长势等关键参数,实现农事操作的数字化记录和管理,直接推动了砂仁的标准化种植。
长期以来,屏边砂仁产业还存在收购难、信息散的痛点。不少农户反映,每到砂仁上市季节,收购价格波动大,销售渠道有限,部分收购商还会压低收购价,农户只能随行就市,导致收入不稳定。
如今通过云南白药集团的“数智云药”平台,村民能够实时了解砂仁的市场行情,并按照统一收购标准完成交易,不仅交易过程更透明,还实现了统一电子结算。“数智云药”平台的每一笔交易都会全程留痕、可追溯、可随时查阅,并且结算方式是“一单一清”,当天打款到账。
“早上采,下午卖,砂仁摘下来不必再晾晒和转运,借助平台就能现场交易,客户核验、货品验收、合同签订、线上付款,全程5分钟货款就到账。”屏边县白河镇底西村村民王永权,边采收砂仁边介绍。
此前,农户常因担心砂仁销路,陷入“种得出却卖不掉、卖得掉却卖不起”的困局。“数智云药”平台通过订单农业机制,对签约农户给予“保底价”承诺,直接解决了销路与价格难题。
针对传统中药材流通中小散户多、交易不规范、无法开票的普遍问题,“数智云药”平台推出在线开票功能。“过去卖砂仁开票需要带着自产自销证明到村委会盖章,如今登记注册了平台的白名单后,可直接在平台完成交易与免税发票开具,农户、合作社、收购商还能实现一键开票,税务数据实时上传,简化合规流程,卖得出,卖得更安心。”王永权说。
目前,屏边县已有1万多户砂仁种植户完成“数智云药”平台注册。从科研选种到标准种植,从订单收购到产地加工,一场立足乡村、服务产业的系统性改革,开启了中药材全链条数智化重构之路。
创新思路激活富农潜力
数智化转型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农户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
云南白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智云药”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一个产业协同生态,其建设和推进显著提升了砂仁产业的标准化和数字化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打破了传统中药材种植“各自为战”的碎片化格局。
当然,建立新格局一定要立足好品质。毕竟,行业的共识是药材好药才好,种植户也懂好药材才能卖上好价钱的道理。
“开展GAP种植就是要提质增量,相对于以往农户随行就市的情况,规范化种植的砂仁因颗粒饱满、药效成分稳定,每斤溢价在2元至5元。”红河九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长军道出了标准化种植的重要性,溢价就是种植户的增收空间。
此外,屏边县还建立了“云南白药+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和保底收购,通过政策对接会、需求清单和市场信息共享,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让农户种得安心。
目前,屏边县已建成5个砂仁GAP示范基地,总面积达1.2万亩,覆盖农户超1000户。标准化管理和保底收购机制共同作用,带动参与农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
砂仁采收的季节,屏边天气闷热潮湿,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上,路滑坡陡,采摘后的运输更是难上加难。云南白药集团携手白河镇底西村,推出无人机运输模式,把砂仁从山上运到山脚,不仅让农户告别了肩扛背驮再骑摩托车运输的繁重劳作,而且整体采收效率提升30%,采收运输损耗从15%降低至5%。村民们纷纷表示,运输环节节省的成本和减少的损耗,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增收。
刚采收的新鲜砂仁果易腐烂,对产品就地加工有着较高的需求。云南白药集团联合本地企业在屏边民族医药科技园设立产地加工仓,进行产地加工,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与价值链。
“加工中心提升了药材保鲜率、统一了质量标准,还推动本地四五家企业的发展,以此让砂仁加工产值留在产地,实现农户、政府、企业三方共赢。”数智云药(屏边)产地仓项目经理杨勇,道出了助推中药材产业升级的发展理念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