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余嘉熙 “从药剂配比到设备校准,每一步都要毫米级精准,既要懂工艺原理,还得会应急调整。”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污水处理项目赛场,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选手陈超越拿下金牌。3年前刚入职时,他只能跟着师傅打杂。 陈超越的逆袭是中原环保“劳模雁阵”创新体系育出的成果。据悉,从创新工作室“单打独斗”到全行业“抱团创新”,该公司探索“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争鸣”协作模式,不仅破解自身发展难题,还为河南环保产业探索出“资源集约化、创新协同化、人才综合化”路径。 12家工作室“单打独斗” 9年前,中原环保的业务涵盖污水处理等多个工种,下属12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长期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那时各工作室归属不同单位,资源整合受限,项目信息不通畅。”全国劳模、中原环保马头岗水务分公司首席技师和笑天回忆说,“找一份水质深度处理工艺图,得从马头岗水务跑到西区水务,来回耗时间不说,拿到手发现参数还对不上。” 更棘手的是共性难题没人破。“连其他工作室有哪些技术骨干都不清楚,怎么协同?”一位污水工艺师无奈地说,当时各劳模工作室的职责定位是解决本单位生产问题,而污水厂的很多生产问题具有共性,由于缺乏协调机制,有时候就会存在两家或多家劳模工作室投入自己有限资源去攻克同类技术难题的情况。“单个创新工作室的独立研发模式效率低下。同时,跨工种协作机制的缺失让水处理、机电维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无法互补。” 构建立体化协作创新网络 面对困局,河南省总工会在全省推行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给了中原环保工会启发。该工会用3个月跑遍12家下属单位,摸透技术家底后,推出一张“雁阵图”:以和笑天国家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头雁,11家省、市、产业级工作室为群雁,再靠N个技术小组、孵化平台育雏雁,构建起“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争鸣”的立体化协作创新网络。 接手领航重任的第一天,和笑天就把12家工作室的家底全部搬上新搭建的共享平台,哪家有水质检测数据库,哪家能做设备改造,哪家藏着新材料配方,一目了然。 群雁齐飞,难题成了“练兵场”。郑东水务公司的总氮控制难题憋了半年没解法,会诊会上,由劳模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团队组团把水处理工作室的工艺师和自动化工作室的工程师等聚在一起,研发了“生物池总氮智能控制系统”。按下启动键那天,屏幕上的总氮曲线稳稳“趴”在标准线内,困扰半年的“人工判断”变成如今的“智能调控”,难题得到解决。 雁阵的生命力,更在于雏雁的培养成长。针对年轻职工成长困惑,企业推出阶梯式“师带徒”:“1名高级技师带2名技师、2名技师带4名高级工、4名高级工带8名中级工”,让技术标准与创新意识穿透到基层。目前,该模式已培养技术骨干200余人。 从“拼桌”到“抱团”的质变 “以前攻‘活性焦吸附除味’技术,我们工作室摸索了半年,卡在设备参数匹配上,加入联盟后,3个跨专业团队凑一起,1个月就拿出方案。”全国住建系统劳模、中原环保西区水务分公司技师高爱华指着一组数据感慨,“这不是凑人‘拼桌’吃饭,是真刀真枪地‘抱团’打仗!” 今年初,中原环保工会在河南省总指导下牵头成立郑州市排水行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联盟跳出“资源拼凑”的浅层次协同,搭建一套“全链条绑定、全要素互通”的深度协作机制:实验设备共享、检测数据互通、项目收益分成,一条“申报—攻关—转化—共享”的闭环机制,让32支跨专业团队、843名高技能人才同频共振。 “上下游最怕技术‘断档’。”多位联盟成员表示,很多上下游或者配套产业之间存在技术、产品的相互适配关系,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基层技术创新载体之间的交流、互通增进了技术、产品、人才的“适配度”。 联盟成立至今,授权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178件,20余项核心技术就地转化,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近6000万元。 更关键的是,过去“各扫门前雪”的12家工作室,如今成了“一呼百应”的协作体——有难题时,联盟能在24小时内组建跨专业攻关组;有成果时,能快速推到各单位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