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回复: 0

这支设备保障队伍24小时在线 ——山东港口烟台港集团龙口港公司维修车间岗位创新侧记

发表于 2025-10-24 18:17: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通讯员 赵海云
  “小付,这轴径要再缩短5丝,记住,零件加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李,刚才试机时,这杆伸缩有点发涩,赶紧拆开看看是不是油封老化了。”在山东港口烟台港集团龙口港公司维修车间,完成例行巡检的马胜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设备稳则生产稳,做好港口设备保障,我们每个人都要绷紧心中的责任弦!”
  焊花与智慧齐飞,创新共匠心一色。在这片繁忙有序的维修天地里,“2025年度山东省水运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马胜,正带领一支12人组成的“机械医师”团队,以“24小时在线维修保障”为抓手,聚焦设备全周期运维,全力攻克疑难故障、革新维保工艺、培育技术人才,用创新和智慧守护港口机械设备的“健康”。
服务生产,在实干中锻造硬本领
  “咱干的就是给港口保驾护航的活儿,生产上遇到啥难题,必须第一时间解决。”这是马胜常挂在嘴边的话。
  七月的一个午后,技术员老赵急匆匆赶来:“这几列火车煤今晚必须卸下来,抓料机修不好可就要耽误离港了。”初步诊断是液压泵故障,更换后设备却一抓货就熄火。维修工小谢小声嘟囔:“跟中邪似的!”马胜没有作声,他仔细观察后提出:“维修方向是对的,但液压泵流量值有考虑过吗?”一语点醒梦中人。小谢恍然大悟:“憋车是发动机与液压泵功率不匹配导致的,可能是新换液压泵流量太高了……”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查手册、调数值、测压力。再次启动时,发动机发出沉稳的轰鸣,顺利完成了卸煤作业。小谢抹了把汗,真正理解了马队长常说的——“修车这活儿,光有手艺不够,还得学会跟‘铁疙瘩’唠嗑。”
  这次抢修让马胜更加坚信 “技术和创新就是生产力”。他将目光投向更多亟待改善的环节。当得知管道施工存在土石滑落风险后,他立即召集技术骨干研究解决方案。经过团队反复研讨和制作,管道施工安全保护装置成功亮相工地,被工友们亲切称为“土行孙护甲”,连隔壁施工队都闻讯来“借宝贝”。
  协同创效,突破“技术孤岛”
  在扎实完成本单位保障工作的同时,马胜团队积极响应“维修一体化”要求,不断提升技术辐射力,与兄弟单位开展深度合作,用“机械巧思”破解港口生产中的“精细活”与“效率关”。
  面对卷钢货物装卸难题,团队认真对照卷钢直径、叉车作业角度等12项参数,设计出圆弧曲面护套结构,并加装胶皮形成“软性缓冲”。“这层‘软垫子’像给钢卷裹了保护罩,既防磕碰又不耽误起吊。”这一创新使卷钢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单吨油耗下降15%。马胜指着数据图说:“这是我们‘过紧日子’的成果,也是技术共享带来的实惠。”
  同样的突破也出现在吨袋货物作业中。针对装货高度不足的问题,团队迅速攻关,研制出6T装载机件杂货吊具,有效提升了作业高度和效率。
  如今,这两项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件杂货作业场景,既破解了生产痛点,也彰显了工作室“跨港协同、精准赋能”的技术服务理念。
匠心传承,打造 “多专多能”铁军
  马胜深知,创新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培养与传承。他常说: “我们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培养能解决问题的人。”
  为打造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技术团队,马胜在工作室推行 “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 “车间课堂”剖析典型故障;定期组织头脑风暴破解难题;大胆启用青年骨干,让他们在技改项目中挑大梁。这种 “传帮带”机制成效显著,工作室已涌现出2名烟台市产业领军人才、4名技术能手和4名首席技师,形成了 “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从设备维修 “急诊队”到创新创效 “先锋队”,马胜创新工作室以技术为笔,匠心为墨,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书写着产业工人的奋斗答卷。正如他们秉持的 “以技破局 匠心致远”理念,这支团队正以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持续撬动港口设备效能提升,为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