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回复: 0

老城杂记里的根与魂

发表于 昨天 20: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房小铃

  在当代中国文学上,城市叙事往往被宏大的历史话语或光鲜的现代性想象所占据,而王厚基的《老城杂记》却以沉静而深情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一座城市的记忆深处。这部纪实性散文集是个人怀旧的私语,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微观史,一部关于老城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艰难转型的真实记录。

  《老城杂记》分为五辑,从“老城忆旧”到“老城人事”,结构上呈现出由远及近、由宏观至微观的清晰脉络。作者以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积淀,将老广州的历史碎片一一拾起,重新拼贴成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长卷。书中既有对骑楼、木屐声、雪铺冰砖等风物人情的鲜活描写,也有对农民工进城、城市扩张、乡村变革等社会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将个人记忆与时代轨迹交织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既具备散文的灵动性,又拥有纪实文学的厚重感。
  
  王厚基的笔下有一种难得的“在场感”。他是时代的观察者,也是亲历者与参与者。在《老城记》中,他以孩童的视角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州的市井生活:木屐敲打骑楼地面的清脆声响、夏日里争抢冰块的童趣、天台放纸鸢的酣畅淋漓……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通过对消失的生活方式的追忆,折射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并未将过去浪漫化,而是在温情中保持冷峻的思考,例如对井水金贵性的描写,隐含了对资源匮乏时代的反思。

  《祖母往事》一文中,作者通过祖母的一生,将个人家族史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紧密相连。从山东聊城到北平,再到广州,祖母的迁徙轨迹背后是义和团运动、战争动荡、社会转型的历史洪流。这位倔强而坚韧的女性形象,是家族的记忆载体,也是民族命运的象征。王厚基以近乎小说的笔法,通过祖母的婚姻、守寡、教子等人生片段,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挣扎与坚守,实现了“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及生命故土用文字铸为一体”的文学追求。
  
  在非虚构写作的维度上,《老城杂记》展现了作者对“真实性”的独特理解。王厚基拒绝套路化的城市书写,而是通过对微观事物的聚焦,如仙坑围屋的建筑细节、老香山的革命印记、夏日降温的土法等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老城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王厚基的语言风格兼具南方的温润与北方的刚健。作为长期生活在广州的作家,他笔下的粤语词汇、岭南风物自然流淌而出,却又没有地域局限之感。相反,他通过对木屐声、冰铺、骑楼等意象的提炼,使地方性经验升华为普遍性的情感共鸣。这种平衡得益于他多年编剧工作的训练,使得散文叙事具有场景感和视觉冲击力。
  
  当城市化狂飙突进,千城一面的趋势愈发明显,王厚基对老广州的深情凝视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他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灵魂不仅存在于高楼大厦和GDP数字中,更蕴藏在那些即将消失的街巷、那些被遗忘的生活细节、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里。

  《老城杂记》超越了一城一地的记忆书写,成为所有经历过社会剧变的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合上书卷,仿佛能听到骑楼下木屐声的遥远回响,闻到夏日井水浸西瓜的清凉气息,看到祖母在昏灯下阅读信件的侧影。这些记忆碎片通过王厚基的文字得以复活,并汇聚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让我们在奔向未来的同时,不忘回望来路,因为那里藏着我们的根与魂。

  ◎《老城杂记》,王厚基/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