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回复: 0

我见地坛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王忆(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
  前些日子,从北戴河返程途中经过北京,稍作逗留。忽然想起,秋天是北京最好的时节,又刷到地坛书市即将开幕的消息,于是临时决定去一趟地坛。
  《我与地坛》是年少时常读的书,这不光因为史铁生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作家,更因为他书写了真实的生活和动人的情感。以我如今的阅读感受来看,史铁生的文学是“落地”的。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曾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却构建出他的精神园林。记得他在文章里,写了一对老年夫妇、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女孩、一个在园子里唱歌的青年……当然,写得最多的还是他的母亲以及他的轮椅。
  铁生先生的著作总是富有哲思。他善于思考人性,总是能抓住矛盾中的积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增添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从而走出重围。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人生观照,亦写出了他从青年到中年自我治愈的历程。
  走进地坛,自然会想到一个作家曾穿行于这片红墙绿茵,写下平凡生活中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思绪。或许,正是当年地坛的萧疏、空旷,带给作家更多的思考与观察世事的空间。这也让我想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南京,那里有夫子庙、秦淮河。我时常在明城墙脚下徘徊、逗留。夜晚,秦淮河上的桨声与灯影相互交织。盛夏,金陵热烈得像一个横冲直撞的少年,到了深秋,又酷似一位垂暮回望半生的老者。我曾在轮椅的陪伴下走过大江南北,然而无论走到哪里,南京的梧桐、秦淮河的水波总是环绕着我。正如地坛之于史铁生,一座城市的某个地方、某些景观,对于身处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或许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来到地坛,仿佛穿越到史铁生笔下的古园,依稀看到他手摇着轮椅行于林间大道,在榭亭石凳旁小憩。今天,走进地坛的许多文学爱好者正是冲着史铁生而来的,地坛更是成了残疾写作者心中的一种精神象征。此时,一阵秋风从身边拂过,温柔而深情。
  秋天的地坛是如此美好,斋宫旁的银杏叶在阳光下轻轻摇动,书展的广告标语迎风招展。此次走进地坛,我遇见了一家名为“我在地坛”的书店,一进书店,店主便认出了我。我还“打卡”了两棵树:一棵写着“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另一棵写着“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据说,这两棵树是普通游客认养的,为了纪念史铁生和余华的友谊。这让人想起余华让史铁生当足球守门员的佳话。
  一直记得《我与地坛》中的这段话:“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某个事物在人的心中激起了情感的涟漪,便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4日 1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