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海天澄澈处,罐列如镜映云影;智绿融合间,油龙潜行静无声。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有一座始建于1973年的油库——黄岛油库。三面环海,76.6万平方米的库区内,38座巨型储罐静默矗立,年接卸输转能力达3500万吨。 从人工记录液位到AI毫米级预警,从杂草过膝的罐区到防渗地坪如镜铺展,从传统调度到保税储罐灵活租赁……近年来,青岛作业区以“智慧化、绿色化、党建引领”为三大引擎,推动老库区焕发新生机。 毫米之间见真章 数据流动之间,潜在风险被清晰排查,所有危机消弭于无形。 “以前判断阀门是否内漏,全靠老师傅耳朵贴管线听声音,现在,液位下降1毫米,智慧油库平台都能立即报警。”青岛作业区一位专业人员这样说。 2024年6月23日,智慧油库平台发出提示:未参与外输的6016号储罐液位持续缓慢下降。每小时1毫米的差异,人工难以察觉,而智慧油库管理系统却第一时间精准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作业区随即开展测试,关闭区间阀后,平台再次报警:6016号罐液位下降,相邻6015号罐液位上升。24小时内累计3厘米的变化,确认了8817阀门轻微内漏。 这是智慧油库建成后一次典型的“小切口预警”。平台通过32条趋势判断规则,结合AI算法,实现对管线泄漏、液位异常、设备故障等工况的实时监控。操作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异常检测精度提升至98%,误报率降低80%。 智慧油库的背后,是百人次参与、40余次对接会、十余轮验证的攻坚成果。油品移动模块的“四步法”——输入油品、选择储罐、生成路径、进罐操作——将原本复杂的调度流程简化为可循环执行的指令,极大降低了人为操作风险。 “我们的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复杂的决策。”项目参与者于行洲说。 碧海蓝天的守护 站在黄岛油库的防渗地坪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杂草过膝、雨季泥泞。18万平方米的防渗地面,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其下铺设的电缆长度接近北京到上海的距离。 “以前一旦出现事故,原油可能渗入土壤甚至入海。现在有了防渗层,就像给罐区穿上了‘防护服’。”黄岛油库生产设施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负责人郭峰介绍。 防渗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施工前,作业区组织人工开挖1260个探坑、376条探沟,总长近2万米,摸清地下管线走向,并对在役电缆采取深埋保护。如今,防渗地面不仅阻隔污染,还便于清洁,降低火灾风险。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3号应急池中的200尾鱼,它们不仅是景观,更是水质“检测员”。处理达标的中水用于浇灌绿植、储罐上水试验,甚至作为消防备用水源。每年至少4座储罐的修理上水试验,可节约4万方水、约20万元。 库区北侧近2万平方米的空地,如今已成为海鸥、白鹭栖息的家园。绿色管网,不再是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 党建引领拓征程 “1973”是黄岛油库的建库年份,也是青岛作业区党建品牌“启航1973”的精神源头。 2024年11月,黄岛油库3座10万立方米储罐成为国家管网集团首个获批原油保税仓库资质的库区。从梳理政策、法规,到与意向用户对接,再到与海关的多次沟通,资质申请过程中,党员专项攻坚组一直“冲锋”在前。 2025年7月,首单短租保税原油转输作业完成,标志着青岛作业区将油库服务模式从“长期仓储”向“弹性租赁”转型,保税仓储业务价值持续释放,助力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 在青岛作业区,党建不仅是品牌,更是坚定的行动。在青宁线泊里站双向转供能力提升连头特级动火作业中,党员突击队旗帜插在一线,113小时连续作战,完成22处动火点作业;党员吕鸣庆在巡检中凭借细微异响判断出天然气泄漏,避免了一起潜在事故;吴昌、刘毅、蔡海林等一批党员骨干,在市场开拓、安全监管、工艺优化中屡建新功。 “支部亮旗帜、党员亮身份”的“双亮”活动,让党组织战斗力融入日常。在碧海蓝天映衬之下的青岛作业区,一条悬挂着劳模海报的主干道格外引人注目。道路两侧那一幅幅党员先锋的照片,一句句深入人心催人奋进的话语,像黑夜中的点点星光,照亮前路、指引方向,也正因如此,这条被称作“星光路”的道路,也是青岛作业区凝聚人心的精神长廊。 五十载风雨历程,黄岛油库从传统储运站库蜕变为智慧枢纽。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系统,而是守护安全的“眼睛”;绿色不仅是植树绿化,更是与自然共生的承诺;党建引领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而是融入每一次巡检、每一次创新、每一次攻坚。 星光指引,征途如虹。历经智防升级、绿色筑基与党建引领的三重洗礼,青岛作业区所见证的,不仅是从传统储油场所到智慧生命体的转变,更是一代代管网人在红色基因传承下,守护能源动脉、服务国计民生的不变初心。在智慧与绿色的双轮驱动下,在红旗引领的团队坚守中,这条能源动脉正以更稳健、更智慧、更温暖的节奏,持续跳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