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湖南:一根翠竹撑起绿色富民大产业

发表于 前天 07: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0月下旬,湘西的天气已经寒凉,每天6点,湖南省会同县连山乡的村民宋小凤就换上工装,走向镇上的竹笋加工厂。她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天不亮就跋涉进山挖笋,而是成了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班组长。她笑着翻开账本说:“以前守着15亩竹林,一年挣几千元,笋子烂在山里是常事。现在竹林流转给公司,每年租金1050元,加上每月4500元工资,年收入近5万元!”

宋小凤的故事是湖南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深山人背肩扛的“穷竹子”,到如今远销欧美的“绿黄金”,湖南用一根翠竹,撬动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多元共赢。

一根翠竹打造一个县的“百亿级全产业链”

10月20日,记者跟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下经济”报道组来到宋小凤所在的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看到几十名穿着工装的村民正在加工竹笋,泡椒笋、清水笋、酸菜笋等一袋袋成品整齐码放,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公司像宋小凤的村民很多,今天在车间干活儿的村民有60多人。”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佩儒笑着告诉记者,“竹农通过维护竹林、挖笋、砍竹、运竹等工作,每亩直接产生近1000元的劳动收益。目前我们常年用工150人左右,冬笋和春笋季节更是多达六七百人。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以林兴企、以企带农’,通过盘活地方竹林资源,既做优企业发展,又带动乡亲增收。”

杨佩儒的微信朋友圈里,近半年发了34条动态,其中20条都是为了招人。招聘对象包括车间工人、打包工、司机、销售助理、文员、跟单、在线售后等。他解释说:“车间工人、打包工、司机……订单多了,高峰期日产数万包,2025年有望实现销售额8000万元,人手总是不够用。”

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注册地是会同县水平溪工业园,主营竹笋类绿色食品生产。10月20日,会同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李超介绍说:“会同县森林面积覆盖率达73.88%,竹林面积近50万亩,是我国百大商品竹基地县之一。2024年以来会同县新增笋竹相关市场主体25家、企业10家。目前已拥有56家竹加工企业,其中包括四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会同县正着力打造百亿级笋竹全产业链。”

根据《怀化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年)》,湖南竹产业正瞄准更高目标:到2028年,全省竹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怀化市打造“一核两极多基地”格局,实现综合产值200亿元。

政策赋能破解湖南竹产业的窘境

湖南竹林面积1825万亩,居全国第三,但过去因运输难、加工粗放,竹农常面临“守着金山饿肚子”的困境,湖南竹产业也曾面临“资源富饶,经济贫困”的窘境。广坪国有林场负责人坦言:“林木生长周期长达数十年,资源如‘沉睡的资产’,林农守着绿水青山却难变现。”

那么,如何破解“靠山不能吃山”的难题?湖南的选择路径是:向创新要效益,向融合要空间。

湖南省将竹产业纳入林长制考核,联合财政厅出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园区项目实施五年行动方案(2024-2028)》,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怀化市更设立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25年-2028年每年统筹1亿元,用于竹林道路建设、品牌推广和科技研发。

针对“竹材下山难、林企融资难”,湖南创新推出“林权贷”“竹林贷”等金融产品。中国人民银行怀化市分行每年安排1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推动竹产业贷款增速超过产值增速。会同县与农业银行合作,以山林经营权和收益权作抵押,林农凭林权证即可获贷,抵押率最高达60%。

“没有‘林权贷’,我们可能还是小作坊。”杨佩儒感慨道,绿地高新公司凭借林权贷资金,购买了全自动包装机、速冻生产线和万立方米冷库,日产能从1万包跃升至10万包,订单规模达每天20万包。

“每实现1000万元竹加工产值,可带动竹产业综合收入3000万元,但运输成本占大头。”会同县林业局局长蒋健表示,为此,怀化市规划新建竹林道4000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会同县已投入2000万元修建700公里竹林道,2025年再建200公里,使竹材采运成本降低30%。

目前,湖南竹产业已从初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品牌建设同步发力:“俏湘楠”“老团里”等商标走向国际,“怀乡怀品·雪峰竹品”区域公用品牌加速整合。靖州辰铭竹木公司生产的竹砧板、竹航空餐具远销欧美;靖州亿欧新材料公司研发的竹基新材料获欧美认证;会同县引进浙江大庄、安吉竹帝等企业,推动竹林抚育机械化。

翠竹的共富密码落在百姓的笑脸上

竹产业的繁荣,最终要落在百姓的笑脸上。“现在村里好多姐妹都在我们公司上班,大家闲聊的时候都夸公司不仅让我们的竹林能稳定挣钱,还让我们这些没多少技术的农村妇女有了稳定工作,收入上去了,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宋小凤逢人就赞企业,希望公司能越做越大,自己的工资能再涨点,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事实上,两年前,村里说绿地高新公司要流转竹林搞规模化种植,宋小凤开始还挺犹豫的,怕流转后收入不如自己种。后来听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讲得靠谱,承诺村民不用操心天气好坏、销路如何等,宋小凤觉得,比自己瞎忙活省心多了,就签了流转合同。宋小凤先去了公司的初级加工厂上班,负责竹笋分拣和初加工,后来当上了班组长,比以前自己种竹林时翻了好几倍,而且上班地点就在镇上,离家近,早上出门、晚上就能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都方便。

湖南省很多村民都像宋小凤一样对竹产业新政策有过担忧,但如今都喜笑颜开。湖南省的竹林流转费每年350万元,覆盖数千农户;竹农通过维护竹林、挖笋等工作,每亩直接增收近千元。

湖南推动“竹产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千里沅江竹海风景线”,建设竹文化主题民宿、研学基地。据统计,竹旅融合项目已带动8万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元。

据统计,每实现1000万元竹加工产值,可带动竹产业一二三产业综合收入3000万元,林农售卖原料竹直接收益约400万元,辐射原料基地5000亩以上。2024年,湖南竹产业从业林农达230余万人,竹木产业总产值突破1309亿元。

“竹产业不仅是生态产业,更是富民产业。”湖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竹林路网、灌溉设施建设,破解“生产资料入山难、林下产品出山贵”问题,让竹海真正成为三湘大地的“绿色银行”。

翠竹青青,从宋小凤的账本到杨佩儒的生产线,从一根竹到一条链,从深山竹海到国际市场,湖南正以竹为笔,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冬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