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图文 张修东
作者(右二)与同事在煤矿井下完成采访后留影
自小喜欢作文的我,今生注定与文字有缘,与“记者”结缘。
1987年9月,在我参加工作的第7个年头,凭借撰写广播稿到位的优势,我从一名从事煤矿掘进工作的业余通讯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被正式调到党委宣传科从事新闻报道。一支钢笔,一个采访本,一本稿纸,一双脚,除了脚走就是笔走,周末被我甩在身后。专职和业余不同,每当撰写的稿件在矿广播站播放,被矿务局广播站采用,登上《肥城矿工报》,就有一种在其位就要有所为的感觉,心潮澎湃的是感恩机遇不忘初衷,以免日后悔恨。
刚入门宣传报道不久,我还和同事们一起报考了“西北新闻函授大学”,臆想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可惜这学校中途夭折,但我拾起教材继续学习的劲头未曾减弱。
煤矿通讯员被矿工称为“记者”,上与煤矿高管层交流,中与中管层沟通,下与班组职工接触,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岗位挺重要的。这段时间,作会议报道,能亲眼目睹高管层的企业发展设计,琢磨管理经验;报道培训课,既拓宽视野,又从中受到启发;到班组采访,矿工的所想所求所盼一目了然,知道的事儿多了,心里亮堂极了。
1988年9月,矿长负责制顺利推进,这时的我历经一年的“记者”锻炼,成为矿长办公室首任秘书,开始与公文打交道。我想,难道“记者”生涯宣告结束了?实际上,“记者”的岗位吸引在我心底从未走远!
谁曾料想,与上次进入党委宣传科时隔20年的2007年7月,命运把我推到了党委宣传科长的位子。不单是企业内部宣传、对外宣传要策划,与“记者”相关联的业务比如安全宣教、统战、广播电视摄像录像、理论教育、企业文化等一揽子工作潮水般涌来。同时,把握新闻导向,自己动手写稿,成了我作为“记者”的“拿手戏”。
是年11月,为加大外宣力度,鼓励“记者”写好稿,鼓舞士气,助力企业渡难关,龙海矿长批准实施了上级新闻媒体用稿“185”奖励机制,即:国家级媒体采用稿件每篇奖励100元,省级80元,市级50元。敬业与坚守链接到位,激发了“记者”的工作热情。
2008年初,我牵头建立“特约通讯员”队伍,选聘10位在基层、文笔好的业余通讯员作为矿级“记者”。“记者”队伍“兵强马壮有战场”,有效提升了企业形象。当年,新闻稿件接连荣登《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经理日报》等,刷新了建矿以来的外宣历史。
做喜欢的事儿,再苦再累也心甘。“记者”工作的常做常新,增添动力,自感压力,使我在紧张中学会应对,在有序中奠基铺陈,在应急中懂得速决,在繁杂中梳理权衡。
37年的在职从业,短短三四年的“记者”经历,让我沉淀一辈子。坐在电脑前,诸多感悟袭上心头:
“记者”,让人头脑里始终装着事儿,最起码不让人憋得慌,或者有劲无处使。
“记者”,始终琢磨哪个角度写稿怎么写好稿,使命感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一个人不能松懈更不能滑坡。
犹记于心的是,“记者”的摸爬滚打,分析判断处置问题的能力增强,为个人实现梦想铺平道路,也才有了以后从事煤炭供销、多种经营、社区物业等多个岗位管理的得心应手。对比之下我才意识到,闷头干活低头思考的日子,没有干“记者”心里舒坦,看得深远。
退休后的悠闲时光如水流淌,但我一直记着自己当过“记者”的机缘,总也觉得:今生无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