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通讯员 秦明硕 杨琼文
《工人日报》(2025年10月27日 05版)
长江之上,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电站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这些大国重器背后,有一群检修工匠,他们如同医生,为6座水电站的百余台机组“把脉问诊”,守护大国重器的澎湃“心跳”。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电力检修厂职工叶祥友是其中的一位“水电医生”。 走进三峡电站机组检修现场,叶祥友手持精密仪器,目光如炬,每一个细微的参数波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在叶祥友的世界里,测量单位以道(0.01毫米)计算,偏差要控制在1道~2道以内。 在进行三峡电站20号机组推力头镜板回装操作时,叶祥友发现,导流板紧固螺钉设计过短,无法起到限位作用,需要进一步检查修复。而此时推力头镜板已经归位,两块推力瓦只有不到60毫米的间距,连成年人的手掌都无法横向伸入,更别说使用工具进行检修。 “就像给病人做心脏搭桥,差之毫厘就会功亏一篑。”叶祥友回忆道。面对这一棘手问题,他设计制作出类似医疗镊子的拆卸螺栓工具——在弯头尖嘴钳上焊接了两块小金属板,配合内窥镜实现“盲操”。工具有了,但“手术”仍然面临挑战:在取螺栓过程中,叶祥友躺入油槽中,为防止划伤镜板,他的身体绷得笔直,手和身体都不敢有丝毫抖动。3小时的紧张作业过后,螺钉成功取出,他的双手却因长时间操作而不停颤抖。 12年来,从三峡电站到金沙江峡谷,从检修一线到创新工作室,叶祥友推动水电检修从“经验主导”迈向“科技赋能”。 在叶祥友创新工作室,陈列着一台形似机械臂的银灰色装置——数显式空气间隙测量仪。这一装置,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测量方式。叶祥友观察到传统塞尺测量存在掉落风险,且效率低,便大胆引入电容式位移传感技术。经过多次实验验证,该装置将工作效率提升6倍。目前,这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4座大型水电站的机组检修。 他主导研发的智能抱瓦工装,使瓦键加工厚度测量精度提高3倍;他研制的智能盘车系统,将盘车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0.5小时……叶祥友的“创新清单”还在不断上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