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沩水云飞 于 2025-10-27 10:11 编辑
◎《班组天地》管理栏目编辑 胡铁祥
读完《班组天地》这篇十月卷首语,我仿佛也跟着作者进行了一场灵魂的洗礼。那朱红鎏金的岳阳楼、那沉静如镜的洞庭湖、那苍茫高远的秋日天空,都在向我诉说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澄明源于沉淀。
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是它把看似高深的人生哲理,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秋日景象娓娓道来。十月的三种澄明——秋水的沉静、层林的绚烂、天空的高远,不正是我们职场人生的真实写照吗?
本期“论剑管理”板块,标题为《数据驱动,点亮地下200米“智慧矿山”》一文,红柳林智维中心智能化控制班的成长历程,生动诠释了“沉淀见真知”的深刻道理。
初建时,面对井下数百台杂乱设备和突发故障,这群年轻人恰似“夏日湍急的浑水”——虽有热情,却被庞杂信息与紧迫需求裹挟,在“大海捞针”般的排查中焦虑被动,看不清问题本质。转变始于主动“让杂念沉降”。他们通过搭建“二维码+数据库”系统、制定风险分级标准、创建可视化流程,将零散信息有序归类,让模糊经验清晰可视。这些举措本质上是为工作做减法,过滤掉浮躁与混乱。当“泥沙”落定,水自澄明。班组从此能精准“映照”故障根源,甚至预见风险,实现了从被动“救火”到主动“防火”的跨越。这启示我们:在日益复杂的工作中,唯有主动沉淀,让心沉静、让方法固化,才能拨云见日,从手忙脚乱的新手蜕变为游刃有余的行家。
这不正是文章所说的“让杂念如泥沙沉降,才能恢复本有的映照能力”吗?在钢铁轰鸣的车间里,在争分夺秒的生产线上,我们太需要这种“沉淀”的智慧了。流水线上的一个精益求精的改进,需要沉淀;技术攻关中的灵感迸发,需要沉淀;团队协作中的默契配合,更需要沉淀。
文章中说“漫山赤金赭红,非衰败哀鸣,而是生命谢幕前最辉煌的告白”,李清芝师傅退休前最后一班岗的故事(注:详见2025年第4期《班组天地》“直击现场”板块,标题为《李清芝的“最后一班岗”》一文),正是“漫山赤金赭红”这句哲理的生动写照。她29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职业生涯的尾声依然精准判断隐患、悉心传授技艺,这并非职业生命的衰败,而是将毕生经验凝练成最绚烂的绽放。就像秋叶用尽最后力气展现最美色彩,她把30年积累的“望闻问切”绝活倾囊相授,为班组留下沉甸甸的技术财富。这告诉我们:真正的职业价值不在于坚守时间长短,而在于离开时留下了什么。每个岗位人都应当如此,让每一次谢幕都成为传承的起点,用最饱满的姿态完成使命的交接,让职业生涯的尾声成为照亮他人的启明。
对于我们年轻职工来说,这种“舍与得”的智慧尤为重要。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总想着快速成功,却忽略了扎实积累;总想着展现自我,却忘记了团队协作。其实,就像秋天的红叶,最美的色彩来自于整个生长季节的积累。我们每一个扎实掌握的技能,每一次认真完成的任务,都是在为职业生涯增添色彩。
最让我振奋的是文章对“天空澄明”的解读——“当放下了偏执的迷雾与欲望的浮云,思想的视野才能如此开阔”。“天空澄明”的启示,在赵石畔矿业公司机电一队检修电工班常福桐班长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本期“我谈治理之策”板块,标题为《标准化改造 员工参与率达85%》一文,当他们放下“多干多错”的畏难情绪,破除“人治经验”的思维迷雾,团队的视野顿时开阔——就像秋风吹散暑气,展现出解决问题的新天地。他们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的责任推诿,而是聚焦于“如何做好”的方法创新:将模糊的“小心点”转化为精准的JSA(作业安全分析),把厚重的规程变成指尖的“口袋宝典”。这种放下后的清明,让他们看见了隐患的本质,找到了标准的真谛,最终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创新的跨越。这正印证了:当团队摒弃固守的成见与畏难的情绪,思想的天空便会豁然开朗,在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中,开辟出通往卓越的清晰路径。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工匠精神,不仅在于技术的精湛,更在于心性的修炼。在嘈杂的车间里保持内心的宁静,在繁重的工作中坚守质量的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极致的卓越——这都需要一种“沉淀中的澄明”。
十月将尽,天气转凉,但我们的内心却因这份阅读的体验而变得温暖明亮。让我们带着这份秋日的馈赠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像沉淀的秋水般沉稳,像绚烂的秋叶般奉献,像高远的秋空般开阔。在钢铁与汗水交织的日常中,修炼一颗澄明的心,看清前行的方向,从容不迫,波澜不惊。
因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静心沉淀的人,终将见得真章。
|